不過紫鵑很困惑一件事,那就是在她的印象里古代的宅基本都是坐北朝南,比如那鴻升客棧就是大門向南開的,花廳小院裏都是北房。//無彈窗更新快//[~]這在鴻升客棧後頭一牆之隔的宅怎麼佈局,難道全都反過來,北房做倒座,南房做正房?太不靠譜了吧?
進來小門,按四合院的規矩,後門應該是通向後罩房前的院,紫鵑進去一看果然是。
而那倒座並不是她想像的不靠譜的南房,一溜五間北房。前頭一個小院,算是後院,不過這院和潘家租住的客棧的花廳小院的院有一拼的小。
不過雖然小,但是卻搭了架,盤着藤蔓,大冬天的,紫鵑也看不出是什麼藤蔓植物。角落裏居然還種着一叢竹,窗下一叢迎春,還沒有開放,但是已經抽苞了,在冬日裏透着一絲生機。
當然紫鵑不是看人家的藤蔓和迎春的,關鍵要看房,兩明三暗五間小小的後罩房。這個小小不是形容大觀園裏房舍的那種小小,是真的小小的,紫鵑撩開簾進屋看了看:古代版袖珍小戶型。
不過房倒是還算新,地面上鋪着平整的青磚,卻只有一間窗下盤着炕,是因為主人是南方人還是因為太小了,盤上炕就沒地方了?
不是紫鵑挑剔,實在是因為在沒有暖氣和空調出現的時代的北方的冬天,火炕真的是過冬的必須品。
除非你有地龍取暖,不過這個社會有些接近清代的社會,那把《天工開物》、《院治》這裏古代工藝的工具書都毀盡的災難朝代除了皇家不許別人用地龍的。所以連賈府那樣窮奢極侈的地方也沒有地龍存在。
不過賈府可以不計成本的使用燒炭的熏爐。但是那成本不是正常人家消費的起的。
紫鵑因為本來心思不在房上,才沒說什麼,接着參觀前面,參觀了整個院。紫鵑才搞懂了這宅的佈局,這個宅確實和鴻升客棧一牆之隔,不過緊挨着鴻升客棧的不是後院而是前院。
既然是前院。那大門自然也不可能向這南開了,要不只能在人家客棧的牆上打個洞了。這宅的大門是向東開的,出門一條小街,紫鵑指着街道說:「這街道看方位不應該是鴻升客棧的側面麼?」壓根不是後面啊。
「這小街的名字就叫后街。」那店主耐心解釋。
這樣?!紫鵑不知道說什麼了。好吧,願意叫什麼就叫什麼吧,自己管不了的。
反正這宅還算靠譜,後罩房。正房都是北房,倒座是南房,大門開着前院的東側,正對着一條名為「后街」的小街道。
原來這鴻升客棧是個倒「l」型的佔地,缺了一個角就是這個宅的位置。這宅的前院和鴻升客棧連接,而一側卻有甬道隔開——得多麼變態才能想出這樣的設計?
紫鵑看完後,就終於忍不住問那店主:「這宅不會是你設計修建的吧?」
店主說:「當年裴家翻蓋這宅的時候,可能參照了我家的店吧?我是這麼推測的,不過沒有問過。」
簡直和剛才在那客棧看見的玄字號院的如出一轍的模式,袖珍,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個宅的面積大概有紫鵑在鐘聲胡同那個三進的四合院的四分之一大小,可是它居然也是個三進的四合院。
前院裏,倒座五間南房。東側開大門,而大門連上門洞的寬度就正好是院的寬度。
進了垂花門,內院也有正房五間,廂房,廂房居然只有一間——你還蓋這做什麼?好在還有廚房廁所。
每間房都比正常的規格縮水很多,相比之下鴻升客棧的玄號院的院雖然小。房間面積還靠譜。
雖然這袖珍宅質量還靠譜,青磚灰瓦,木質柱,雖然沒有迴廊——壓根沒地方,院牆看起來很高很結實,可是我又不是小人國來的?怨不得這店主不肯自己買呢,原來他早知道。冤枉自己還以為他仗義。
紫鵑趁那寡婦因故走開的時候,和店主說:「店主您怎麼不買下這宅,宅就是不合用,這塊地皮對貴店很合適啊。這宅缺角不太好吧?」難怪那裴家寡婦賣宅直接找上這店主,換誰也會這樣。
「這塊地是當年我曾祖父故意閃下的,有個風水先生看過,說我們那店必須缺了這個角才能長久。現在已經四代了。」那店主溫和的解釋。
紫鵑想想那叫「后街」的街道,又問:「
175泉州管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