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三年春,經過洪熙皇帝和他的大臣們三年來艱苦卓絕的改革,大明朝終於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各項改革政策已經見到成效,久困的民力得到紓解,各地餓死百姓的現象已經十分少見,雖然國庫的債務還未還清,財政依然捉襟見肘。但誰都能看出,大明朝這輛沉重無比的馬車,已經艱難的駛離了懸崖邊緣,行駛在復甦的軌道上。
只是這復甦,來的比想像中要艱難許多,尤其是大城市中,市民的生活甚至比永樂時期還要不如,雖然不用擔心被餓死,但市面上物資奇缺,永樂朝百貨雲集、琳琅滿目的場景已經不復存在,甚至連店鋪數量都減少了一半以上。因為百姓口袋裏幾乎沒有銀錢,根本買不起柴米油鹽之外的消費品,商家賺不到錢,只能縮小經營,甚至關門了事。
大明朝通過廢除寶鈔,解決了永樂年間的超級通貨膨脹,卻又陷入了通貨緊縮的窘境。這個道理,甚至不需要王賢提醒,夏元吉這位千年一遇的理財專家,就已經在奏本中向皇帝說明,最近幾年連獲豐收,百姓饑荒基本解決,但朝廷財政遲遲不見起色,是因為工商業萎縮的十分厲害。
而工商業之所以萎縮,一是因為朝廷厲行節儉、停止一切採辦、使賴以為生的工商業者無以為業。更重要的原因是廢除寶鈔失之草率,當年洪武皇帝發行寶鈔,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大明貴金屬奇缺,致使市面上通貨嚴重不足,所以才會用紙鈔來補充。如今,金銀銅奇缺的局面依然沒有改變,卻把寶鈔廢除,自然會出現嚴重的通貨緊縮。
夏元吉告訴皇帝,農業是國本不假,但只能保證老百姓不餓肚子。但要想富國強兵,就必須發展工商業,而要想發展工商業,就必須解決通貨緊縮的危機!
雖然夏元吉的奏章被不少文官視為對新政的批評,是在給前朝舊政招魂,但楊士奇並沒有被狹隘的門戶之見蒙蔽雙眼,他很清楚夏元吉說的是真知灼見,將已經致仕在家的老人家請回京城,向他請教如何解決通貨緊縮。
夏元吉給出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像元朝初年那樣,發行有準備金的新寶鈔;中策是恢復下西洋,用天朝的絲綢、瓷器、茶葉換取海外的金銀,以彌補國內的通貨不足;下策是在全國範圍內大力開採金銀銅礦,禁止民間私藏銀銅,儘可能的多鑄錢幣。
可惜的是,楊士奇在和皇帝一番斟酌之後,最後採用了下策。朱高熾也好、楊士奇也罷,都認為好容易才廢掉寶鈔,不能再開這個口子,否則早晚會回到濫發的老路上。下西洋更是勞民傷財,付出和收穫遠不成比例,停了就不要再重開。
結果,皇帝只是下旨在全國範圍開採金銀銅礦,並禁止民間私藏銀銅,令各地鑄幣局鑄造儘可能多的銅錢,來解決通貨緊縮的危機。
對此,夏元吉十分失望,他沒想到洪熙皇帝和楊士奇居然保守到這種程度!要是各地礦場還能開採出多少金銀,永樂末年的財政也不至於吃緊到那種地步!
道不同不相為謀,灰心不已的夏元吉謝絕了皇帝和楊士奇的挽留,毅然踏上了返鄉之路。
聽說夏元吉走人,在內閣忙碌不堪的楊士奇只是嘆了口氣,便繼續忙碌起來。
比起來時,皇帝召見、日夜兼程的倉促,夏元吉的返程就從容多了。沒人催促他要趕緊趕路,沒人限定他必須何時到家,老先生索性輕車緩行,一路上遊山玩水、訪友尋舊,不慌不忙的南歸。
過了一個多月,夏元吉才到了德州,一進城,就感覺很不一樣。他發現這裏要比上一站滄州繁華多了、熱鬧多了。老先生隨便逛了幾家店鋪,就發現裏頭的物資十分豐富,交易也很是活躍。
僅僅在店裏站了一會兒的功夫,夏元吉就看到好幾筆買賣成交,更讓他吃驚的是,買賣雙方用的不是金銀也不是銅錢,而是一種紙鈔樣的東西!
這引起了夏元吉極大的興趣,等到店裏買賣結束,掌柜的空閒下來,他過去打了個招呼,問道:「店家,小老兒是過路的旅客,有件事很是好奇,懇請不吝賜教。」
&先生太客氣了,您儘管問就是。」那掌柜的見夏元吉儀表不凡、氣度超人,知道這老頭來歷不凡,忙客客氣氣起身抱拳。
&才見你們是在用紙鈔交易吧?」夏元吉問道:「不是打年初起,寶鈔就徹底作廢了嗎?怎麼你這兒還收啊?」
第一一八五章 洪熙三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