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幼酷愛武俠。
最早把我帶進這個世界的是版的神鵰俠侶,那時候我對於這部劇里講得什麼一概不知,只是每天聽表姐嘴裏念叨:「傻郭靖,愛黃蓉,嘻嘻哈哈老頑童,愛吃雞肉的洪七公……」我也跟着念,有一次發高燒燒得糊塗了,滿腦子都是小龍女那身雪白的衣服,雖然那個時候我並不知道小龍女是誰。60後、70後可能是伴着書本、收音機長大的,80後、90後卻是在電視前長大的。我小學畢業前,在電視上看完了《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天龍八部》、《俠客行》……知道了有金庸那麼一個人。我想:要是自己也能寫出一個這樣精彩的小說該多好啊。於是在作業本上寫,至於那個時候寫的什麼?寫的如何?我現在是半點不記得了。要知道:那個時候,我除了電視劇外,連一本起碼的武俠小說都沒看過。現在想想,真是好笑,如果找得到當年的作業本的話,我恐怕沒有信心再進行今天的創作了。
初中。高中。大學畢業。
十年時光倏忽而過,讀完了金庸。又讀古龍,只看了一部《大旗英雄傳》,再看其他作品時,覺得不舒服;又看梁羽生,也不舒服。我乾脆讀古典武俠小說,《說岳全傳》、《七俠五義》、《水滸傳》、《太平廣記》,被古人那拙樸、簡潔的行文深深吸引了。試看《水滸傳》中「浪子燕青秋林渡射燕」一回:
那山泉石佳麗,宋江在馬上遙看山景,仰觀天上,見空中數行雁,不依次序,高低亂飛,都有驚鳴之意。宋江見了,心疑作怪;又聽的前軍喝采,使人去問緣由,飛馬回報,原來是「浪子」燕青,初學弓箭,向空中射,箭箭不空。卻須臾之間,射下十數隻鴻,因此諸將驚訝不已。宋江有感於心,讚揚雁為仁義智信五德俱備之禽,不該射之,並因此而鬱鬱不樂,深有所感。
寥寥百餘字,將一個很複雜的空間,處理得那麼巧妙:遙看山景——仰望天空——定格到雁——聽到喝采——派人詢問——飛馬回報。宋江的沉穩,燕青的跳脫,諸將勝利班師的氣氛,秋天肅殺的環境,通過一段射雁全都交融在一起了。不僅如此,這一段,我始終看作《水滸傳》全書隱喻性的一段。當年梁山聚義,花榮也射雁,晁蓋跟着叫好;此時替朝廷出征凱旋,燕青射雁,宋江卻怪他。這一段隱喻,讓人看後浮想聯翩,到底是晁蓋錯了,還是宋江錯了?燕青為什麼最後自己悄然消失了呢?燕青射雁,雁是禮義之禽,燕青自己走了,他可有兄弟之義?我每每讀到此段,都覺得心中壓抑無比,不能自拔。
所以,我在《飲馬山莊》的故事裏,給李孤鴻取了個外號「秋林渡浪子」,至於他為什麼要如此自稱,我沒打算寫個掌故,也沒打算讓他自己說出來,恐怕在這裏只是用「射雁」作為他的命運的一個小小的隱喻。
《飲馬山莊》的故事發生在南宋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這一年其實是不被史家重視的,因為宋金和議,沒有仗打。但作為小說作者,卻很好在這裏開展故事。我設計的一對孿生兄弟蘇柳和李孤鴻在此時一齊出場。蘇柳、李孤鴻其實是一個人的性格的兩個面,兩兄弟本來一母同胞,天性是一樣的,但由於一個悲劇樣的人物製造了一個悲劇,蘇柳在農村長大,李孤鴻在金國貴族家中長大。蘇柳的童年雖然孤苦,但充滿了正義、情誼;李孤鴻的童年雖然富足,但小小年紀就涉入朝局,為着抬高自己的地位,掩藏了會愛的天性。蘇柳很淡泊,淡泊到他師父三次要他做峨眉派掌門,他都不肯,師父要死了都不答應;李孤鴻很激進,一切盡在自己掌握之中,結交江湖好友,提高個人身份。有人會說你怎麼對李孤鴻這麼不公平?可能李孤鴻有些性情是像我本人或者我身邊一些人的,我對這種性情很討厭,一定要讓自己扔掉它。所以我說兩兄弟是一個人格的兩面,有出世的、有入世的,有理想的、有現實的,最終誰戰勝誰並不一定,但依着現實看,總得有一方勝出。
整個故事的大體架構,在我腦子裏構思了好久,大學四年屢次提筆,寫寫停停。停後數月擱下了,再看時又不滿意,於是又從頭寫。一直到今天,最多也不過十回,但是架構確乎成熟了:
故事開端在南宋紹興二十一年,一直持續到紹興三十一年,故事中插敘的背景,也要上溯到北宋靖康二年,那麼前前後後
為什麼要寫《飲馬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