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面不改色道:「兒子治家不嚴,是以離府才月余,家裏的奴才便與外賊勾結,差點害了弘暉和弘昀的性命。兒子膝下就這麼兩根獨苗,還未能好好看護,是兒子的不是。」
康熙皺眉。
胤禛繼續道:「兒子昏聵無能,清理門戶竟也未竟全功,導致仍有家賊內外勾結,傳遞消息,造謠中傷……請皇阿瑪責罰。」
康熙嘆了口氣,溫言道:「你起來。」
胤禛起身,康熙道:「李德全,拿給他看看。」
李德全躬身上前,從袖子裏取出一道聖旨捧給胤禛,胤禛疑惑打開,不同以往滿篇的駢文,只區區幾行字:查禮部侍郎王寧,行為不撿,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遇赦不赦,子孫五代內不得為官。
這聖旨收在李德全那裏,分明是康熙早就寫好的,且康熙若要貶謫官員,不知道能找出多少罪名來,但這道聖旨上,罰的極重,罪名卻只是一句含糊敷衍的行為不撿。了解康熙的人都知道,這並不代表王寧無過,而是說康熙心中對此人已經厭惡到了極點,更是對幕後之人的一個警告。康熙向來極重子嗣,幾個兒子之間明爭暗鬥,他樂得隔岸觀火,細看其品行,但是對那么小的皇子皇孫下手,卻不能容。
胤禛豁然動容,掀開衣擺,再次跪下叩首,聲音略帶哽咽:「兒子不孝,將近而立之年,卻還讓皇阿瑪為兒子的家事操心……」
康熙長嘆一聲,道:「老四你起來。老四,朕罰了王寧,並不是說你便毫無過錯。你熟讀史書,應當知道,以外族身份入主中原,是何等艱難!當年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讓多少漢人對我們恨之入骨?大清建國近百年,為了天下歸心,朕和先皇費了多少心思?先皇駕崩留下『永不加賦』的遺言,為的是什麼?我大清入關時,前朝百姓早已民不聊生,各地義軍紛起,朕自認在我大清治下,雖不敢說百姓盡皆富足安樂,但是低賦稅、輕徭役,賑災修渠從未怠慢,他們的日子勝過前朝百倍,但是各地反清復明的呼聲卻從未斷絕!何以至此?想來無非一是異族二字,二是入關時殺孽太重,三是滿漢之間矛盾重重……唉,朕知道,你一直覺得朕手段有些疲軟……「
&阿瑪……」
康熙揮手打斷胤禛的話,繼續道:「不是朕覺得他們不該死,也不是朕要貪圖這仁君之名,而是我們大清朝,需要一個仁君,需要一個人將漢人心中滿人嗜血濫殺、狂暴不仁的印象抹去……」
&阿瑪,兒子知錯了。」
康熙搖頭道:「你的錯,不在於殺人,而在於殺人之後……有些事,可做而不可說,有些事,可說而不可做……老四,記住我今日說的話。」
胤禛應是。
康熙點頭,示意李德全將聖旨拿去頒了,等李德全出去,臉又沉了下去,道:「諸學民是你的門人?」
胤禛微微一頓,沉聲道:>
康熙冷哼一聲,道:「那道密折也是你讓他寫的?」
胤禛滯了滯,道:>
康熙冷聲道:「朕說過,不許皇子與朝臣勾連,你當朕的話是耳旁風不成?」
胤禛抬頭,面露無奈,道:「兒子也是萬不得已……」
&不得已?好一個萬不得已!」康熙從袖子裏掏出一封密折摔在胤禛臉上,冷然道:「你在密折中寫到讓朕賜死環兒,也是萬不得已?」
胤禛咬牙道:>
&啊,」康熙怒極反笑道:「朕准奏!朕賜賈環鴆酒一杯,你去傳旨吧!」
胤禛駭然道:「皇阿瑪!」
康熙冷着臉不答。
胤禛跪伏在地,額頭觸地,連連叩首道:「千錯萬錯都是兒子的錯,兒子萬不該自作聰明,求皇阿瑪收回成命!」
康熙冷哼道:「你果真是在乎他的很。」
胤禛道:「且不說兒子是真心稀罕環兒,便是只看他救了弘暉和弘昀的命,兒子也不能看着他被人算計了去……皇阿瑪!」
康熙冷哼道:「所以便對朕使出這欲擒故縱之計?」
胤禛抬頭,道:「前日兒子讀到一則野史,說到唐代宗時,宦官程元振為陷害郭子儀,令人在民間散佈謠言,說郭令公病重,然後領代宗去寺廟,看見眯人山人海,皆為求佛保佑郭令公病體安康而來……代宗
99、第 99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