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是英國一直有融入歐洲去搗亂的傳統,所以這日本一直是游離於亞洲大陸之外,甚至在他們喊出來了脫亞入歐之後,那更是不把自己當亞洲國家了。在這麼一個情況下,他們直接忽視掉了亞洲市場,或者說亞洲沒有能夠讓他們重視起來的市場,加上他們再各種主要滿足國內需求,這就變成了一種特異進化的動力!
早年所向披靡時,日企盲目自大,認為依靠現有技術加以持續改進即可確保永續利潤,直接導致產品高質高價,但商業模式和消費者習慣在近20年已面目全非,同時b2c業務的終端產品很多淪為組裝貨,技術門檻大幅下降。此時日企面臨抉擇,但最終低估了競爭者的實力和市場潮流之猛烈,未能放棄舊思維。早年日元大幅升值時,日企也不願意把生產基地移至海外,彼時日本產品難覓對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仍很脆弱,如此判斷並不失當。在轉型的最佳時期也就是世紀初,日企一度在科網泡沫大浪中復活,隨後深受經濟蕭條的困擾。於是在憧憬復甦的同時在戰略上優先拯救國內市場,錯過紮根海外的最佳時機。
早年沒有人能想到新興市場會變得如此龐大,日企低估了發展中國家收入的增速,也沒有為他們量身定做廉價產品。然後就各種照搬他們國內的策略過去營銷,如此策略只能籠絡到極少數富裕階層,沒能在大眾中產生品牌效應,競爭對手到來時就沒有什麼先發優勢。而這樣肯定會有不適應的地方。畢竟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特色,人家肯德基進入了中國還開始賣蓋澆飯了呢!這種事兒日本人肯定做不出來!所以這日本產品進入別的國家的時候。總是顯得很傲慢很固執不知道變通!
日本消費市場是全球最成熟的,同一市場競爭者極多,由於早年經濟景氣時企業設定了過高的盈虧平衡點,需求下降時小廠商幾乎無利可圖。卻又礙於企業文化不願放棄,為了迎合消費者必要的研發開支等並不能省去,苦苦支撐者眾多,使得行業利潤率很低。在任何時候日本家電商都極其依賴本土市場,本土市場無法創造現金流也就失去了擴張的資本。低估了不起眼的對手,這些對手沒有尾大不掉的日企的種種顧慮,從0開始,走上上升通道後反而順風順水。
而這麼一些問題裏面,日本企業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畏懼改變!日本他們這邊的企業規矩,那講究的就是一個「集體領導」,他們都是一群在公司服務了幾十年的老傢伙們慢慢變成了董事。進入了董事會開始影響公司的前進方向。而在日本呢,很少有一個公司是獨裁者領導一言堂控制企業方向的,基本上都是一群董事會的人在一起開會商量怎麼弄。而在這麼一個情況下,加上日本人謹小慎微的特點,那就變成了扯皮會了——誰都不敢說讓公司開始走一條完全不同的新路,否則自己不是要背責任麼?萬一失敗了怎麼辦?而且很多時候還不是沒有人願意冒險。而是別人不讓他冒險!在日本的董事會,那不是少數服從多數。那是一票否決制!一個人的意見哪怕近乎全部人都贊同,可是只要有一個董事反對,那這麼一個事兒就通過不了!這樣一來,這日本企業的決策就會顯得穩重過頭了!
然後問題就變成了,日本的企業不知道變通,哪怕發現世界變了,他們也不知道如何去應對,只能傻乎乎的繼續用以前的方法硬着頭皮上!在文化產業裏面也是一樣,如果不是一個超級強力的製作人出來打破大家一票否決權的話,那根本不可能出現什麼個性十分明顯的產品的!但是在有了這麼一個很強力的領導者之後,那整個團體的方向也就被固定了,基本上不會有人去挑戰這麼一個人的權威!於是這就形成了一個困境了,如果沒有明星製作人呢,那麼很多時候產品就會跟現在市面上的一樣,變得越來越勢力,變得越來越懶,只是靠着最簡單最無腦的方法來賺錢!而如果有了明星製作人,而這明星製作人那則是可以給業界帶來充滿強烈個人風格的產品,這強烈的個人風格也許是好的,也許是不好的。
現在的漫畫和遊戲業界表現的還行,但是在動畫行業裏面,特別是宮崎駿涉及不到的電視動畫圈兒裏面,因為沒有各種知名的製作人,所以現在很多製作出來的動畫那已經開始走符號化的路線了。什麼病嬌妹子什麼傲嬌妹子,各種跟做機器一樣的首先設定好各種功能,然後稍微設計一下形象,這麼一群人物就出來了。接着再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