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太平洋時間,12月1日凌晨零點,icq英文門戶網站正式對外開放,提供「一次登錄到多個網站」功能的passport服務。//www.yibigЕ.com\\
icq英文門戶網站提供的服務有很多類,包括了免費郵箱、免費新聞等等,當然網站的主力產品還是即時通訊軟件「icq」,即時通訊軟件「icq」的全名定為「icq_messenger」,一般情況下即時通訊軟件的簡稱還是「icq」,另外,原來的聊天室的服務網址也改為了chat.i。
當然,在不久的將來,icq集團的搜尋引擎這把利劍,將會變得更加的鋒利,當年yahoo就是依靠搜尋引擎發展起來的,如今icq有了更強大的資金和技術支持蘇天賜相信要超越yahoo也不難。
icq集團的廣告也是鋪天蓋地,包括yahoo在內的各大網站上面都有icq的廣告,計算機的雜誌上更是不會放過,發行量好點的雜誌上也都有icq的廣告。
這鋪天蓋地的廣告多帶來的效果就是icq的註冊用戶直線上升,到了十二月末,icq的註冊用戶就超過千萬,同時在線人數也早就超過了100萬,當然其中也有廣大媒體給了不少『免費』廣告的幫助。
icq集團高薪聘請艾瑞克.施密特擔任icq集團ceo,讓新聞媒體找到很好的話題來炒作,在蘇天賜的授意下,icq集團的ceo艾瑞克.施密特頻繁出現在媒體面前,這比花錢做廣告的效果還要理想。
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二人的領導下的搜尋引擎開發部門,也在十一月中旬,完成了對網頁評級系統pagerank的優化,將網頁級別與完善的文本匹配技術結合在一起,使之日臻完善,搜索效果遠遠好於那些只採用文本匹配技術的搜尋引擎。
而且,由於pagerank是根據網頁鏈接來工作的,因此網頁數量越多搜索效果越好,這一點與其他搜尋引擎恰恰相反,這也是pagerank最大的一個優勢所在。
在為搜尋引擎改一個好聽的名字的時候,蘇天賜再次無賴的盜用了「google」這個名字。
蘇天賜除了有點「無賴」外,還有點「惡毒」。
為提高icq英文門戶網站的流量,蘇天賜要求特別發佈了一個新英文版本的icq,英文版本icq的用戶登錄「icq_messenger」後,桌面就會自動彈出迷你網頁瀏覽器,裏面除了有醒目的時事新聞、娛樂資訊,還特意留了一個小空間用於做廣告,說白了就是盜竊了「騰訊」公司的創意!
大部分日本人實在招人討厭,可賺他們的錢可是件很值得高興的事情,在建設icq英文網站的時候,在蘇天賜的建議下,icq公司聘請了幾個美籍日裔程序員,在他們的努力下,icq日文門戶網站先於站開發出來了,經過短暫的測試後,馬上在日本成立子公司,並投入了運營,開始向日本網民服務,蘇天賜十分期待着從日本人身上大撈財錢。
除推出了日文和中文的icq網站外,1998年年初,icq同時在英國、法國和德國推出了語言本土化的歐洲icq網站。
icq同時推出如此多的業務,前期看似往火堆里扔錢燒,但是蘇天賜知道,雖然現在虧點錢,但是等真正讓icq走上軌道的話,就完全可以做到壟斷的地位,以後yahoo和微軟msn根本就無法和icq競爭。
在互聯網上,搜索技術原本被認為是雞肋,但是蘇天賜有前世的經歷,很清楚這搜尋引擎所能帶來的豐厚回報,也知道很多利用這搜尋引擎賺錢的渠道,除了把技術授權給其它公司收取授權費,另一收入來源就是網絡廣告,而且那些廣告收費模式現在還沒有出現。
搜尋引擎google研發成果之後,艾瑞克.施密特開始組織人手同亞馬遜、ebay,還有美國在線等網站商談,技術授權給這些公司而收取授權費,當然,頭一家談判有些艱難,足足一個月之久的談判,要不是艾瑞克.施密特的談判手腕強硬,估計這個時間還會延長。
半年後,icq一共談成了六家公司,每家公司給出了每年三十萬美元的授權費,這樣icq集團就有了每年一百八十萬美元收益,當然,最多只簽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