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就有一人出班大聲反對道:「不可,我朝從沒有勛臣入閣的先例。」
這話一出,又站出來許多大臣紛紛附議。
從永樂年間設立內閣到現在,大明朝確實沒有一個勛臣入閣的例子。勛臣本來就是世代承襲,地位超然,不用幹活朝廷還白養着。還想入閣,文官們肯定不會答應的。
看到這麼多人反對,魏國公徐弘基面色如常,一言不發,站回了班列中。
倒是被提名到的誠意伯劉孔昭,這位大明開國元勛劉伯溫的後人跳出來道:「既然我不能入閣,那馬瑤草總有資格入閣吧。」
眾人這才反應過來,敢情在這等着呢,搞了半天這幫勛臣是為了馬士英搖旗吶喊。
馬士英的心思幾乎眾臣皆知,但是就是沒有人舉薦他。一來是朝堂中的文官東林黨人居多,他們故意忽略馬士英。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馬士英如今還掛着鳳陽總督的牌子,算不上部堂大臣,資格上有點不夠。
馬士英事前也考慮到了這種可能性,所以早就暗中找了這些勛臣幫忙。這些人也知道馬士英在新皇帝跟前立下了定策大功,受寵是必然的事情,自然也樂得賺這個人情。
劉孔昭這話一出,馬士英一下子緊張起來。耳朵聽着周圍的動靜,眼睛緊緊的瞅着御階之上皇帝的表情。
他這一招也算是投石問路,一個是看眾臣的反應,另外一個是看皇帝的反應。
武英殿中的氣氛忽然沉默下來,沒有人說話,也沒有人反對,很有些怪異。
文官們的態度很矛盾。在擁立潞王這件事情上,東林黨人雖然有首倡之功,但是最後卻是依靠馬士英來一錘定音的。他們這一點上他們很不爽。
馬士英本來是支持福王的,但是福王一死,後來又和史可法商定擁立桂王,只是後來聽說福王已死,手下四鎮又擁立潞王,這才急急忙忙轉舵,支持潞王。這種典型的投機行為被東林黨人明顯的視為無恥的摘果子行為。
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若是關鍵時刻沒有馬士英的投機行為,潞王即位恐怕也沒有那麼順利。而且馬士英又諂媚道親自跑到杭州去迎駕潞王,在新君面前賣好,得到新君的信任。
現在天下人人皆知,鳳陽總督馬士英是定策第一大功臣。因此,懷着這樣的糾結心態,在皇帝垂詢內閣人選的時候,東林黨人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忽略馬士英。但是如今勛臣提議馬士英入閣,他們即使心中不爽,也不好當面反對。
還有一點原因也不得不提。畢竟新皇帝是以較遠的皇室宗支即位的,有點得位不正的意思。這擁立大功人人都清楚,但是卻不能拿在面上來說。
他們若是反對馬士英入閣,那不僅是得罪了馬士英,更是得罪了當今皇帝。沒有人不知趣到新皇帝即位第二天就去得罪皇帝。
心裏既不爽馬士英,但也不想得罪皇帝,所以只好閉嘴不言了。
雖然文官們這邊保持沉默,但是勛臣這邊卻沒有這些顧忌。這些人都是世代相傳的紈絝子弟,本來整天就知道在南京城裏吃喝玩樂,秦淮河中走馬章台,骨子裏本來就是好事的主。如今有機會參與到國家銓選內閣大臣這樣的大事中,自然樂得參與其中。
隆平侯張拱日出班奏道:「臣也贊同馬鷂草入閣!」
接着又有臨淮侯李祖述,懷寧侯孫維城,靈壁侯湯國祚,安遠侯柳祚昌等人紛紛出班附議,贊同馬士英入閣。
雖然在朝廷大事上,這幫勛臣沒有什麼話語權,但是卻也不能阻止他們說話。
這些人本就是無事生非,喜歡起鬨架樣子的主,一個站出來,很快幾十個全都出班贊成馬士英入閣。
雖然他們說話不頂事,但是好歹幾十個勛臣,也算是給馬士英極大的壯了一把聲勢。
看着這邊鬧哄哄的,文官們一個個吹鬍子瞪眼睛卻也沒有脾氣。
最後被崇禎欽點的南京守備勛臣,兼着五軍都督府中都督,統領六萬京營士兵的忻城伯趙之龍也站出來贊同馬士英入閣。
其他人的話可以被無視,但是作為南京三大守備大臣之一的趙之龍的意見就有些分量了。
趙之龍一開口,又有好幾個武官站出來支持馬士英入閣。一來他們是跟潮流討好馬士英。而來馬士英作為鳳陽總督,
第五十二章 馬士英入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