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琦尚未從失敗的灰霾中走出來,聽得劉庚這麼一說,一時沒轉過彎來,驚愕地說道:「叔父何出此言?」
劉庚氣得差點吐血:「你這小畜生,你來長安求學,叔父給你張羅住處,給你請先生,這些都不說了。現如今你就這般報答叔父?」
劉琦聽得此言,更是摸不着頭腦了:「叔父為小侄做的事,小侄一直牢記於心。只是叔父為何……哦,小侄懂了……」到底是出身為官之家,雖讀書不成,可這些門門道道劉琦還是懂得的。
劉庚恨恨地說道:「叔父好不容易進入陛下眼內,讓別人眼紅得不行。今日你這小畜生非得出甚麼風頭,若是有心人查到你我關係,到陛下面前一說,你猜陛下會怎麼想?」
劉琦這才意識到自己做了多蠢的一件事,怪不得那些學子剛開始還吵吵嚷嚷的,一捱到那小太監出來宣旨,全都歇聲了。原來這些學子都明白其中的風險,自己卻被沖昏了頭腦,做了這齣頭鳥。好在小皇帝不加追究,不然他臉上將會很難看。要是連累到父親,叔父兩人的前途,更是難辭其咎,淪為劉家的罪人!
劉庚也知道宮中太多眼睛盯着,不好多說,恨鐵不成鋼地說道:「你且回去好生呆着讀書,秋闈之前哪裏都不許去!更不能來找我,聽到了沒?」
劉琦也知道自己處在風暴中心,一不小心便連累到劉家墜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對着劉庚連連點頭,表示知道了。劉庚這才放過他,低聲說道:「你速速出宮去,我先去陛下那裏說明情況,免得陛下聽了小人言語亂猜。」
這一招叫先撇清自身,就算搭上一個侄子,能保住現有的官職也是值得的。劉琦不明白劉庚心中所想,知道自己闖禍了,也不敢辯駁,老老實實地隨着文武百官出了大慶門。而在登聞鼓院中的學子,早已從百官沮喪的臉上得到想知道的消息。見劉琦出來,一窩蜂圍上去說道:「劉公子,事情如何?」
劉琦這時候撇開了心頭執念,頭腦一片清明。這種官方文章,他見得多了,有樣學樣地說道:「諸位兄台,劉某有負眾望。雖竭力爭辯,可陛下決心已定。便是刑部尚書直諫,都被陛下駁回。我人輕言微,陛下更是不放在眼內,說我等不在書院好好讀書,卻來摻合政事,顛倒主次,實是不該……」
眾人也知道,這是劉琦保全自己臉面之言,心知肚明也不揭穿。陳尚法笑道:「劉兄能有如此膽量,已然比我等好得太多了。須知多少人,面對陛下時,都說不出完整一句話哩!今日直言不成,非劉兄之過。只可惜天下禍事將近,我等無能為力啊……」
眾人黯然,其實更多是關心前程而已。門蔭大部分是看不上的,一輩子都升不了官。可納栗不同,朝中有些後台的,沒幾年就能調任,名正言順成為一地父母官。這可是正兒八經地吃着皇糧,官冊有名的。怪不得天下士子如此激憤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科舉,有多少人含恨落榜?如今連方便之門都被堵上,他們找誰說理去?
有一舉子憤憤地說道:「新政不除,我等焉有出頭之日?」
「不錯,陛下將我等肺腑之言視作等閒東風,如何能忍?當力爭之!」
「對!」
……
劉琦這時清醒過來了,他不同這些沒有背景的舉子,一旦被人揭穿身份,恐怕劉家就真的萬劫不復了。聽得舉子們的話,他是一字不發。
陳尚法嘆了一聲,說道:「事已至此,有何好說?例朝已過,不如且先回去,從長計議為好。」
「平章此言有理!」
有道是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被登聞鼓院外那些衣甲鮮明的禁軍盯着,他們雞皮疙瘩都起來了。文弱如他們,怎見過如此場面?此刻都由一股熱血支撐着,一旦被打擊了,熱血散去後,才覺得有些寒意。
舉子們不敢逗留,一同散去。劉琦同眾人拜別後,來到馬車邊上。劉春已經等候多時,見劉琦面色不愉,也不敢多問。默默地套上車轅,揮動馬鞭,往迴轉了。
而此刻垂拱殿裏,陸承啟正偷樂。使出種種手段,才迫使文官集團讓步。佔了大義名分,借勢而動,不愧是陽謀。即便文官看得穿又如何,該怎麼做還是怎麼做。
陸承啟不知道,他這伎倆,與陽謀一詞相去甚遠。的確是借了勢,不過不是借了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