恣意狂歡過後,就要調整狀態了。畢竟放榜三日後,便是傳臚唱名之時。
真正踏入官場,其實是從傳臚唱名開始的,也代表了你正式踏入了這個圈子。圈子這個東西很奇怪,特別是官場的圈子,除了考取了功名之外,還需要融入進去,才算是圈子中的一員。說白了,就是要其他官員認可你。如果是一味死讀書,不懂人情世故的,就很難融得進去。當然了,前提還是你得有功名,得有「官方認可」的身份才行。
陸承啟是有點厭惡這些走過場的形式,但這是收買人心的最好時機,讓所有進士都成為「天子門生」,也好鞏固自己的統治,所以陸承啟還是忍住厭惡感,順從地集百官於集英殿。
其實傳臚,也就是唱名,又稱「繞殿雷」,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彰顯天子皇恩,給予所有進士無上的榮耀。「天子門生」,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
至於參加唱名的進士,也是需要去禮部請號。禮部會將上次殿試收回來的考號再次發放給他們,但與上次殿試不同的是,號紙上會加蓋紅印書,上面寫着「入集英殿試訖」。而被罷黜的人,也要請號,號紙上則寫着「往吏部面十品官試訖」。由此,殿試通過的士子,和被罷黜的士子,命運就迥然不同了。
到了唱名之日,新科進士們從和寧門入宮,有御前侍衛數人負責收號紙。入宮後,由贊者將士子引入到廷下,謁見陸承啟。唱名時,先由內閣首輔徐崇光把殿試前三的卷子放在御案前,供陸承啟批讀。只是陸承啟早就讀過了,裝模作樣地再掃看幾眼,便對徐崇光點了點頭。
原先這個差事,應該是宰輔來做的。自小皇帝掌權後,廢了宰輔,設立內閣,這個差事就落到內閣首輔身上了。這也側面反應了內閣首輔就是當朝的宰輔,只是這個宰輔的權力,已經被大大削弱了。只見徐崇光立於御案前,卜門則立於御案西面。徐崇光在御案前查看了士子姓名後,高呼「鳳翔郿縣張載」,卜門接着喊一聲「鳳翔郿縣張載」,一直傳到階下的御前侍衛,六七個人再一同喊「鳳翔郿縣張載」,如此三四聲後,張載才應聲而出。見到了有人出列,兩個御前侍衛登時上前去,問明了姓名籍貫以及父名,然後再一左一右,送張載到廷下,對玉墀直躬未拜。廷上高鎬代陸承啟問張載鄉貫父名,御前侍衛對之以答。核對姓名鄉貫無誤後,士子按照劃分的甲第入列站立。一甲唱名結束後,則往兩廊角取敕黃,分別送到這些士子的手中。所謂敕黃,就是兩幅黃麻紙粘連起來,上面寫着士子姓名籍貫、等第名次等等……一甲進士唱名聚齊後,開始謝恩,躬身再拜而退,站立在所屬的甲第隊列。
這隊列分成三班,第一班是第一名獨自為一班謝恩,不需要等其他人。第二名和第三名為一班,第四名到第十名為一班,二甲、全甲為一班。謝恩結束後,都要手持敕黃而立,等待賜甲第。
先前已經說過了,殿試第一名則賜狀元及第,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三名以下的,第一甲舉人為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舉人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舉人為賜同進士出身,第四甲舉人為賜同學究出身。
賜名第過後,原先還有一個禮儀,是要向皇帝寫一首詩,以表謝恩的。陸承啟嫌這些詩詞阿諛奉承,不想聽,便取消了,直接賜下御筵款待三魁,以示器重。其他進士則賜食三品:赤焦肉餅二枚、素餅二枚、羊肉飯或羊肉羹一盂。
待得唱名賜第結束後,即賜進士袍笏。袍笏放在殿外的兩南廡下,穿上後就意味着成為了「天子門生」,從此跨上了仕途。為了早一點穿上官袍,還需要爭搶。來不及將身上的白襽脫下,就直接將綠袍披在了身上。
大順也不是摳門的朝廷,賜下的袍笏也是不錯的:淡黃絹衫一領、淡黃絹帶一條,綠羅公服一領、朝笏一面、官靴平步青雲履一雙。
這些東西,都是宮內將作監精心製成的,名貴異常,如此一來便彰顯出陸承啟對士子們的恩德,是收攏人心的一種手段。自此以後,這些獲得等第的士子,便被納入天子門下,成為陸承啟的「手下」,供以驅使了。
領到袍笏,吃完東西後,最最最最最激動人心的時候來了——授官!
按大順禮制,狀元一般都是授正八品的承事郎,但張載先前已經有了官身,這是獨一份。陸承啟只是詢問了張載一番:「可願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