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知州的眼神還算好使,瞧見了面容兇惡的交趾人,心中一陣發毛,戰戰兢兢地向折克行問道:「折將軍,為何城上士卒這般少?」
折克行不以為意地回答道:「欽州城不大,展開不了所有兵力,所以我將大部分士卒,都放在了瓮城……」
那知州大駭:「這點兵力,擋得住這些安南人麼?」
「知州請放心,我大順器械天下第一,如何擋不住?你且看好了,我如何打殺這些來犯之敵!」折克行這不是吹牛,在這個時代,還真沒有哪個國家的器械,能比得上中國的。大順對應的是正史上的北宋,北宋雖然對外屢戰不勝,但軍工科技,確實實打實的天下第一。強大的程度,單看大宋精銳禁軍的重裝步兵就知道,清一色步人甲長槍重斧,平均負重五十公斤。擺開無懈可擊的鐵甲方陣,一次次血肉之軀,扛住遼國強敵的暴烈騎兵衝擊。雖然也常有吐槽,說北宋禁軍偏弱,好些兵都是湊數擺樣子。但誰能擺樣子?穿着這鐵甲走兩步就知道,不靠譜的兵,不用打就累癱。精銳宋軍的戰力,其實很靠譜!北宋除了步兵厲害之外,還有收割人命如草芥的弩。發展到北宋年間,「弩」這件華夏民族的拿手科技裝備,水平已然接近巔峰。宋軍的弩,大類分輕型的踏張弩和重型的床弩,細分更有幾十種。除了花樣多,殺傷力更恐怖,當年圍毆幽州時,重型床弩竟能把弩箭釘在城牆上,讓鐵甲宋兵攀着往上爬,直叫守城的遼兵開了眼。而當年更叫遼兵抓狂的是,這玩意不但能釘城牆,更能釘人。宋軍多次斬首遼軍上萬的大捷,全有弩箭齊發的功勞。最關鍵的澶州大戰,遼軍元帥蕭撻覽更被宋軍床弩遠程狙殺,活活釘死在原地。也正是這慘景,才叫遼國徹底做了最艱難的決定:不打了,簽《澶淵之盟》,一弩殺出百年和平!
但北宋的戰略失誤,丟了幽雲十六州,西夏又佔去河套養馬地,讓北宋幾乎沒有良馬、軍馬,說是步兵天下無敵,可其中酸楚,誰能知道?北宋為何屢攻西夏,還不是為了得到河套!黃河百害,唯利河套,是這時的至理名言。有了河套,才有良馬;有了良馬,才能和遼國的軍力相平衡。正是因為這樣,北宋陷入了一個怪圈之中,打西夏,屢攻不下;打遼國,更是屢戰屢敗。正是因為對遼國「恨之入骨」,所以宋徽宗昏庸地啟用了「聯金滅遼」的弱智戰略,把正胖揍西夏的西軍被調去「滅遼」後,一下就連番被揍蒙:先被苟延殘喘的遼軍狠揍,接着金軍南下,靖康之恥,又被「滿萬不可戰」的金軍狠打。再加上汴梁選京都的失誤,北面一馬平川,連二帝都被人擄了去,真是可恨,可悲!軍工科技強又如何,戰略的愚蠢,不是這麼容易彌補的。哪怕北宋擁有強如神臂弓的神器,也要為愚蠢的戰略付出代價!
上攻伐謀中伐交下伐兵,北宋的單兵裝備雖然很強,但是缺乏大戰略思維,和能行之有效的外交手段,一敗塗地自然也是在情理之中。就好比一個渾身肌肉且戰力兇悍的勇士,卻長着一副智商低下的腦子。這樣的蠢漢,又如何贏得了高手過招?升級裝備卻不長腦子,兩宋的教訓,神臂弓的絕唱,永遠不是過去式!
但是現在,和北宋截然相反的是,統治者換成了陸承啟,一個擁有着超前眼光的後世人。只要陸承啟謹守戰略,慢慢發展,遼國絕對不是大順的對手。莫說軍事上有了火器,可以追平。便只是用經濟,都足以打垮遼國了。
陸承啟最厲害的地方在於,他懂得用人。除了科舉取士,吏部考核、篩選人才之外,還有監察司在暗中為他提供情報。把最合適的人,放在對應的位置上,就絕無崩盤的可能。先前除了大同府外,誰知道折克行?陸承啟就敢任用折克行,除了因為他的戰功外,更主要的是監察司的評價,認為折克行是「智勇雙全,可堪大任」,並羅列出許多事跡,陸承啟才放心任用的。野無遺賢,可不是嘴上說說而已。若賢者體現不出價值,野無遺賢,也只是個笑話罷了。
折克行的冷靜分析,知道城牆上不宜放過多士卒,而且每個方向都要兼顧到,所以他預留了兩萬禁軍,作為預備隊。一旦上面打光了,可以隨時補上去。若是敵軍撤退,還可以視情況而追擊。畢竟欽州城上,不可能一下子放置四萬多人在上面。那樣的話,簡直是活靶子。折克行不知道交趾人的射術怎麼樣,但他也不能用士卒的生命來賭博。
知州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