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中,有喚作永安坊的所在,工部尚書黃錫時的宅府,便坐落在這條繁華的大街上。前有國子監,後有京兆府衙門,可謂是寸土寸金。這是先皇念黃錫時勞苦功高,特地賞賜給他的。單單是這套宅子,到了現在來說,已經估價過萬貫了。
兩個提着藥箱的御醫,輕輕敲開了黃府大門,裏面出來一個管家。聽聞是陛下親自授意,讓翰林院醫館的御醫前來給他們家老爺看病,連忙迎入府中。這老管家也已經年至花甲,這人一老啊,就喜歡嘮叨。這不,對那兩個御醫細細碎碎念叨了一大堆:「……我家老爺人這麼好,在朝中也不見得罪過什麼人,怎麼就沒人肯放過他呢?那些個言官也太不是東西了,我家老爺自感年老,精力不濟,自請致仕都不行,這世道,到底變成了什麼世道咯……想那元綬年間(陸承啟便宜老爸的年號),也沒見這般風氣啊……大夫,我家老爺病重,你們可得好好醫治啊!」
那兩個御醫,雖然一個是和安大夫,一個是成和大夫,卻也僅僅是一個從六品小官。古代醫官不受重視,做到這個份上,已經是頂峰了。要是在政事上沒有建樹,一輩子也就停留在這個位置。自大順開朝以來,以醫官做到三公宰輔的,一個都沒有。倒是文宗時候,有一個大夫做到了刑部尚書。皆因這個大夫,對於檢驗外傷,有着驚人的天賦,一些離奇案件,都逃不過他的法眼。文宗不以出身論人才,一力提拔這個御醫,最終充京兆府尹,做到刑部尚書,可算是醫官裏面的位極人臣了。
可這兩個小御醫,不過從六品官,在高官如雲的長安城裏面。碰到一個人都有可能是一個五品官,他們實在是太不起眼了。有關高層人物的政治鬥爭,豈是他們兩個能參與的?聽得管家神神叨叨的,都不敢應聲。或者避重就輕,說一定盡力為黃大人診治云云。
「大夫」這個詞,前朝未有之。唯有大順立國後,設置醫官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和大夫,保安大夫等。「大夫」一詞,才算是專指醫生。前朝一般把醫生稱為杏林、郎中或者醫師等,大夫原是官名,並不指醫生。如大順朝便有御史大夫、諫議大夫、通侍大夫、正侍大夫、宣正大夫、履正大夫、協忠大夫、中侍大夫等官名。民間不懂這些,認為這些官方的御醫的官名「大夫」聽起來很有權威,慢慢地把「大夫」一詞,特指醫生。除此之外,還有太醫等稱呼,但是權威性就要差一些了。
兩名御醫是翰林院醫館裏面醫術算是高明的兩位,在老管家的帶領下。邁步進了黃錫時的房間,來到了黃錫時的病榻前。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四法,這兩名御醫都是醫術精湛之輩,單憑一個望字訣,就看出了一絲端倪。原來躺在病榻上的黃錫時,早已不復以往紅潤的臉色,臉頰坍塌,皺紋深深嵌入皮膚之中,整個人形神枯槁,好似行將就木一樣。
這兩個御醫聞着房間裏面充斥着的中藥味。嗅出了一點藥材的味道,心中更是大驚失色,兩兩對望了一眼,都驚疑不定。其中。為陸承啟診治過的劉御醫,連忙放下藥箱,讓黃錫時的兒子,黃成柊把黃錫時的手從被窩裏拿出來,細細地診起脈來。黃錫時已經陷入了昏迷之中,不醒人事。只好問黃成柊關於黃錫時發病的狀況了。
劉御醫診治過之後,遲遲下不了筆開方。另一個御醫姓梁,摸到了黃錫時的脈搏之後,也是眉頭緊皺,說不出一句話來。
「難道父親真有什麼不測?」黃成柊悲從中來,忍住掉下的眼淚,哽咽說不出話。他也有五十多的年紀,古人結婚育子早,父母與兒女僅差十餘歲的比比皆是。可惜黃成柊不成才,屢次科考都沒中士,最後只好充當了黃錫時的幕僚,慢慢憑着吏的身份,爬到了一個九品官的位置。大順朝的官與吏,涇渭分明,要是憑着吏的身份爬到官,已經算不錯的了。要是想更進一步,哪怕你爹是宰輔,也難如登天。而且大順的舉子不同明清那樣,一日中舉便算是有了正途出身。只要你一天沒中進士,你都僅僅是個舉子而已,還有期限,三年。三年內你可以免除一些勞役稅賦,算是獎勵。哪裏像明代那樣,一旦中舉,便有了做官的資格!要是以舉人的身份做一個幕僚,做一個小吏,永遠都會被人看不起,也別想什麼高官厚祿了,你的出身就決定了你不可能!
梁御醫把黃錫時的手臂,輕輕放回被窩
第一百六十三章:大夫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