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考在吏部,小考在都察院。
而即便是吏部的大考,參照的也是都察院小考的成績,然後按照由來已久的各種標準,定出上中下三等。上中兩等則可以留在都察院,轉為正式的監察御史,而下等就要被退回吏部重新選官。說歸這麼說,一旦攤到下等,日後就慘了,這種御史試用期的考較都要到下等,也就意味着接下來十有**可能被選到犄角旮旯去擔任縣令,又或者甚至是被發配到哪裏擔任府學教授。總而言之,前途一片灰暗。故而小考之中,一大群試御史無不拿出了渾身解數。
這一日都察院的小考,上午包括律例和判例在內的理刑類考核,下午則是由掌道御史掌握的個人考評,這是要最終進呈吏部的。前者是整整兩個時辰的書面考核,左都御史陳炌親自坐鎮作為主考官,又選了兩個掌道御史作為副主考,總共試御史也只二十,每人一張桌子一張椅子,雖說不用像科場那樣抄檢,可三個考官盯二十個考生,哪裏還可能作弊?更不要說,陳炌也許會老眼昏花,陳炌選出來的汪孚林卻從來都是一雙利眼!
而汪孚林上次監臨廣東鄉試,那是在小樓裏頭呆足了那麼多天,根本沒有下場巡視,說是考官之一,卻和眼下截然不同。而和他搭檔的另一位副主考四十來歲,長了一副不怒自威的御史臉,卻沒有四處走動,而是如同鎮場子的神佛一樣,在居中位子上陳炌的下首一坐,竟是打算就這麼直接耗上兩個時辰。和對方相比,汪孚林卻是隨處亂轉,可那五個隸屬於自己下轄的試御史,他只是間或瞟一眼,反而對其他人關注頗多。
就這樣兩三圈轉下來,他已經心裏有數。要說因為別的道都是老人帶新人,唯有他這裏最倒霉,完完全全都是自己一手帶的,最初是累了點,但有一點好處,那就是他說一不二,佈置下去的三十卷大明律,以及從刑部大理寺順來的各種判例,五個試御史三天兩頭要接受口頭考問,故而在他建立起絕對的權威之後,他們自然不敢陽奉陰違,說什麼做什麼。眼下這一份卷子,他一眼掃去便覺得很有把握,看過五人答題狀況後,那就更加不覺得有問題了。
而相形之下,其他的試御史就表現各不相同。有人看似奮筆疾書把握滿滿,卻在答卷上炫文筆,答得牛頭不對馬嘴;有人咬着毛筆桿子在那神遊天外;更有人在這絕對稱不上熱的天氣里,額頭大汗滾滾……他就弄不懂了,分明早就知道眼下是決定人生命運的試御史小考,既然連鄉試、會試、殿試這種魔鬼考試日程都已經過來了,怎麼會在這種小考中應付得如此吃力?只要真正用心,那比四書五經八股文可容易多了!
當然,也不是沒有和王學曾等人一樣信心十足答卷流暢的人,可汪孚林暗中數了數,約摸也就是七八人之數。就算是他到現在其實也不怎麼待見的王繼光,單論理刑水平,也比其他那幾個狗屁不通的貨色要好得多!想到陳炌之前對他說過,此次試御史考核完能留下的名額,估計也就是十個人,他雖說早就下定了決心,非得把自己廣東道的五個名額爭下來不可,但名額有限的問題還是一個大問題。!
整整兩個時辰的考試時間,原本的規矩是只供應茶水,不供應點心,但陳炌新官上任沒多久,再加上汪孚林在他耳邊鼓吹過人性化,所以二十個試御史,每人在考試期間不但得到了一壺茶,還有一個都察院大廚房裏做出來的芝麻燒餅。只不過,提早考完又或者有閒情逸緻喝茶啃燒餅的,都是遊刃有餘的人,其中隸屬於廣東道的五個試御史最最顯眼。可苦苦奮戰的其他人在間或幽怨地掃一眼他們之後,卻沒人會覺得是汪孚林幫下屬作弊。
因為此次小考出題的,是整個都察院人盡皆知,和汪孚林最不對付的湖廣道掌道御史秦一鳴!
汪孚林想也知道,秦一鳴出題的時候怎樣咬牙切齒。因為這位湖廣道掌道麾下,原本還有一個試御史,後來那個倒霉蛋卻報了丁憂回去守孝了,自然而然秦一鳴手底下就沒了試御史這種屬性的官員。至於要把題目漏給其他道的試御史做個人情,也不是不可以,但陳炌再次聽從了汪孚林的建言,直接把人提早三天關在自己的直房裏出題,剛剛髮捲子都是讓秦一鳴親手,免得這傢伙懷疑泄題,連這最後一絲可能性都給杜絕了。
所以,當汪孚林剛剛開考時才拿到樣卷後,便忍不住笑出聲來。
難為這位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