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

    初八不打穀正月初八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祭祀用兩張神碼,第一張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張是"本命延年壽星君"。二張前後撂在一起,夾在神紙夾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後方正中受祀。神碼前陳放着用香油浸捻的黃、白二色燈花紙捻成的燈花,放入直徑寸許的"燈盞碗",或用49盞,或用108盞,點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黃昏後,以北斗為目標祭祀。

    祭祀後,待殘燈將滅,將神碼、香根與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正月初十石不動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由十個小伙子或十個小姑娘輪流抬着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一子婿日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的說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們在這一天宴請子婿。相傳,這是因為初九慶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還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這天用來請子婿吃飯,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費了。


    這段時間家裏老媽老爸都很忙,不過很有過節的味道,也很有年味,無論大人還是小孩子每個人都很開心,穿的也都很喜慶,年味十足,很快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是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正月十五還要幾個村子聚集在一起演社火,社火里包括踩高蹺、跳鍾馗、花車。

    因為東北主要人口遷徙到東北的歷史不是很長,所以東北的習俗都帶有一些外來或是中原習俗在其中,有流失,又相互融合,農村過節主要的就是吃,對於吃,東北有很多的特色小吃,甩袖湯、紅燒肘子、花椒嫩醉雞、熘肥腸、茄汁草魚片、紅血腸、豬肉燉粉條,還有必不可少的凍奶、凍饅頭、凍豆包、凍餃子、凍年糕、凍秋梨,凍秋梨是過年必備的水果,把一種雞蛋大小圓圓的秋梨,放在室外冷凍,吃之前把梨放在冷水中解凍,慢慢在梨的四周緩出一層冰來,把冰敲碎,咬上一口,汁水充足,清涼酸甜,十分爽口,既可解油膩,又提精神。

    東北的元宵不同於別處的湯圓,老媽做的元宵也是姥姥傳下來的,元宵不是包的,是滾的,要先把白糖和豆沙餡兒弄成一個個小塊,把磨好的糯米粉,放在大的笸籮中,餡兒塊放到笸籮中開始晃動,糯米粉就一層一層的沾到餡兒上,越晃越大,一個個白白的圓圓的元宵就滾成了,元宵取的寓意是全家團圓和美,夫妻都甜甜蜜蜜,表達着大家對新一年的一種美好祝願。

    因為元宵裏面有很多糖,是小孩子的最愛,因為裏面有着滿滿的祝福,所以村里交的好的人家,都要換元宵,拿着自己家的和別人家的進行交換,每家的手藝和餡料都不一樣,所在晚上吃元宵的時候,可以吃到很多不同的味道,老媽的手藝好,每年都會有人過來換,今年要和張奶奶一起吃,所以種類又增加了很多,因為元宵是糯米做的,很黏不容易消化,老媽不讓我和王赫多吃,吃了幾個,就不讓我們吃了。

    元宵節村里人要送燈,家家都要做面燈,而燈形如碗盞,俗稱燈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燈,用白面做成的叫銀燈,用蕎麥麵做成的叫鐵燈,做成型後上鍋蒸熟後,插上用棉絮纏裹的蘆葦做成的燈芯,面燈碗裏倒滿燈油,面燈就算做成了,然後依次把面燈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灶王板上,然後要把這面燈送到墓地,放在已故親人的每個墳頭上,送燈時,以誰先點燃為吉利,往墳地送燈的人,點燈時必須用自己的火柴,如果借別人的火柴點燈,會認為祖先看不見光明,點燈時要邊點頭說:「正月十五來送燈,送金燈、送銀燈、送鐵燈,有兒墳前一片明,無兒墳前黑洞洞。有心來偷燈,偷個大鐵燈,背也背不動,天冷地滑鬧個抑歪蹬,大布衫燒個大窟窿。」元宵節晚上,因為家家送燈,所以路口、野外墳地一片通明。這種習俗家裏一直堅持着,每年正月十五的時候老爸都會去送



  
筱葉奇推薦:  末世穿越之女神進化史  獅子王的女人  
隨機推薦:  特拉福買家俱樂部  滅運圖錄  韓娛之製作人傳奇  美人持刀  奧特時空傳奇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重生之老公養成計劃"
360搜"重生之老公養成計劃"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