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斯.馮.賽克特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普魯士軍官,即使沒有像歷史上那樣同時在東線和西線參加眾多的戰役,但是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馮.賽克特中將的表現也絕對堪稱身經百戰了,從最開始閃擊法國,他就在克魯格的第一集團軍中擔任軍參謀長的職位,然後在巴伐利亞軍團進入西線之後,同樣擔任普魯士軍團的矛頭發動了對法軍的突襲,隨後在拉鋸戰中和英國人、法國人、澳新軍團都打過,可以說什麼樣的敵人都見識過了,而且戰績頗佳。
同時,這哥們和東線普魯士軍團指揮官馬肯森的關係也算可以,所以,德皇派遣他作為「烏克蘭軍」的指揮者。按照德皇的指令,這支部隊和馬肯森軍團、巴伐利亞軍團沒有關係,直接配屬給匈牙利軍團,「務必」要接受卡爾大公的指揮,而原本他只是一個少將,為了彰顯德皇對卡爾大公的重視,在出發前,有給他臨時晉升為中將……。
馮.賽克特秉承了普魯士軍人的一大優點——少說話多做事,這哥們僅僅用了不到預定6成的準備時間就完成了部隊集結、物資配送和運輸等一系列的工作,(當然,所謂的部隊運輸的終點是奧匈帝國邊界,並不是直接到前線)然而當他比預定計劃提前十天踏上烏克蘭的領土之後,他不由的回望自己來時的方向,感覺自己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位面。
一望無際的廣袤平原,以及上面的爛泥地、殘破不堪的鐵路線、懶散的兵站人員以及匱乏到極限的運輸工具、補給、等等,這一切讓他感覺自己碰上的友軍似乎並不是這個年代的軍隊,而應該是普法戰爭時期的軍隊……。
對於基礎設施條件的匱乏,馮.賽克特是有準備的,畢竟這裏不是發達的西歐,交通線密度偏低,基礎設施匱乏這些都可以理解,甚至中將都已經做好了相關的準備,比如說自帶大量的壓縮食品、削減部分不必要的重裝備來應對烏克蘭糟糕的路況。但是眼前的情況依然讓他感到不知所措,甚至有些心驚膽顫。因為,他發現自己碰到的匈牙利友軍實在是太不靠譜了!
第一個問題就是交流問題,按照中將的想法,即使不能保證所有匈牙利軍官可以熟練的使用德語進行交流的話,那麼給部隊配上足夠的匈牙利翻譯總歸可以了吧?然而事實證明,他的想法和事實比起來還是太天真了。
在進入邊境地區,碰上前來迎接的匈牙利軍事代表團之後,經過短暫的交流發現這個代表團中居然有匈牙利人、羅馬尼亞人、波蘭人、斯洛文尼亞人,甚至還有一名說着意大利語的人……。雙方會面之後,基本上屬於中將和對面的匈牙利代表團團長交流,然後一堆穿着匈牙利服裝的人在下面用各自的民族語言開着小會……。不過好在,代表團的總體素質還算說得過去,基本上用匈牙利語交流問題不大。但是下面的部隊就沒有這個運氣和條件了!
「我簡直不敢相信,在不到100公里的距離上,我們必須和至少以3個種以上語言和各個兵站的人員進行交流,在這個地方,你必須帶一名至少會4種語言,至少8種以上方言的翻譯才能保證交流的暢通,而這樣一個人應該在大學中擔任作為外語教授而不是來這裏給我們當翻譯!」一名參謀在向中將匯報時這樣寫道。
而賽克特中將也表示自己很暈圈,在去東線之前,他曾經拜訪過從東線回來的普魯士軍團將領,這些軍團將領是這樣評價奧匈軍團的:「雖然戰鬥力很一般,戰鬥意志也不算堅強,但是總體上來說中規中矩,只要不是特別的逆境,他們也算靠得住的朋友。在必要的時候會給予友軍各種幫助。」
在得到這個評價之後,賽克特中將還可以把標準調低了一些,多做了一些準備,然而他還是搞錯了一件事,那就是,這些將領接觸的絕大部分都是奧匈軍團中的奧地利人,而不是匈牙利人……。
雖然同樣是一個國家的旗幟下戰鬥,雖然同樣是多民族國家,但是奧地利軍團中凝聚力顯然更強,單純從語言上來說,所有參與波西米亞軍團中的捷克人都必須會德語,而少數民族部隊雖然單獨成軍,但是從連長以上也必須能流利的使用德語,交流上的障礙少了很多。不少德國官兵時候認為自己幾乎是在和同胞進行交流,而不是和外國人。
如果說語言問題僅僅是暫時的交流障礙的話,那麼隨着馮.賽克特中將的大軍在烏克
第1519章 馮.塞克特的東線見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