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臾便是八月千秋節,作為大唐第一個將自己的生日定為節日的天子,李隆基收穫了無數臣子獻上的各式各樣的寶鏡。政事堂三位宰相中,李林甫敬獻的寶鏡極盡精美,裴耀卿的中規中矩,而張九齡的則是最出人意料——他竟是將自己編撰的一套勸諫之書《千秋金鑒錄》送呈。作為天子,李隆基即便不高興,也只能捏着鼻子收了,而且還裝模作樣大為嘉賞。
而除卻張九齡,滿朝就沒有第二個人敢於這樣煞風景了。就連各地邊臣,亦是不遠數千里敬獻自己的千秋鏡。這其中,這些年來一直中規中矩的杜士儀,此次卻突然敬獻了一面據說是從黃河中打撈起來的古鏡。當古鏡經高力士之手呈遞到天子面前的時候,李隆基便發現,這鏡子雖歷經歲月,仍然幽雅而古樸。宮中也有那麼幾件據說是傳自商州的青銅器,和這面鏡子相比做工仿佛,可這面古鏡的背面,卻有老子騎青牛之象
因大唐素來尊崇老子,甚至尊其為玄元皇帝,李隆基本人又鑑於武后和韋後當初全都是借着佛教意圖自立,對於道教的扶持素來不遺餘力,見此鏡不禁喜上眉梢,老子騎青牛旁邊的八字篆文則更讓他驚異了。因為那「道基弘方,既隆且昌」八個字,不但蒼勁古樸,而且從某種角度看去,竟然連鏡面上也能呈現出這八個字
如若旁人敬獻這樣的千秋鏡,他嘉賞歸嘉賞,得意歸得意,總還有幾分保留,可呈送此鏡的是歷來不出挑隨大流的杜士儀,這意味就不同了。
要知道,杜士儀在當年尚未入仕之前,就敢在關宴上呈上雷擊枯梅,諷喻梅花風骨,貶低牡丹富貴,而後多次強諫直諫,深得宋憬讚譽,韓休賞識,素來被認為是年輕直臣第一人。而杜士儀在中書舍人任上時,對於太子被人誣為勾連外臣之際,還在他面前直言不諱。更不要說連身為近侍的牛仙童,也是被杜士儀掀翻了。換言之,和那些很可能是生造出來討他歡心的祥瑞相比,杜士儀這面古鏡十有八九真的是從黃河上撈起來的
繼司馬承禎之後,他的弟子——茅山上清宗的這一代宗主李含光一樣深得李隆基寵信,也不知道是不是厭煩了天子沒事就試探如何煉丹長生,他在觀瞻過古鏡之後便一口斷定這是老子隨身之物,甚至從道德經中引經據典加以詮釋,既隆且昌四個字更是被其作為天子聖壽綿長的證明。
歷來皇帝最怕死,尤其李隆基眼見當初表現得兄友弟恭的兄弟們,須臾只剩下了寧王一個,就更加怕死了,聖壽綿長這樣的描述無疑令他感到無比的欣悅。於是,如獲至寶的他甚至命人在洛陽宮中專設鏡閣,供奉這面古鏡,隨即又要因此蠲免朔方貢賦。
眼見得天子如此離譜,張九齡終於忍不住了,在御前義正詞嚴地反對免朔方租調,因和杜士儀共事多年,他即便犯嘀咕,倒也沒認為這是杜士儀自己生生假造出來的東西,只是一再以天下其他地方也有災患,而朔方並無水旱之災作為理由,總算是讓李隆基就此收回成命。然而,和他同列的李林甫卻在和他一起告退出了宣政殿之後,對送出來的一個中官低聲嘟囔了一句。
「朔方有太上玄元皇帝古鏡打撈出水,如此祥瑞,加恩也並不過分,張相國好歹和杜君禮共事過一段時間,怎的如此不解風情?」
這話自然瞬間就傳入了李隆基耳中。他此前聽說過一二風言風語,道是李林甫和杜士儀不睦,因而舉薦其轉任朔方,實則是故意把人趕到火上去烤,可聽得這話,他不禁覺得傳言不免言過其實。張九齡和杜士儀還是曾經一塊知制誥的同僚呢,不過朔方免賦稅的小事卻不肯成全,李林甫卻反而顯得通情達理
類似的想法他已經在心中積壓了不少,如今也是想想便罷了,等到他在千秋節當日於城樓上觀賞廣場百技樂舞的時候,早已把此事丟到了九霄雲外。一時高興多喝了幾杯的他在高力士親自攙扶下上了肩輿回寢宮之後,半夢半醒之間,他突然聽到耳邊傳來了低低的說話聲。
「杜大帥呈送的那面古鏡是真的嗎?從前不是聽說,不少所謂古鏡的千秋鏡,其實都是偽造來哄了大家開心的贗品?」
「別人獻的興許是假的,可杜大帥什麼人?據說李相國還曾經請過有名的鑒寶者觀瞻過,道是從鑄鏡之法到銘文畫像,都是和太上玄元皇帝那會兒的年代類似。再說了,杜大帥獻鏡子的時候除了一句
第八百六十章 道基弘方,既隆且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