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的軍陣在不斷變換着,倒也沒什麼奇妙,之間所有的大食兵將不斷的集,集,再集,除了保留少量,大概萬人規模的騎兵部隊之外,其餘的,無論是阿拉伯兵士,還是埃及僕從軍全都集到了一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類似於很久以前馬其頓方陣那樣的陣型。/www.yibigЕ.com/
馬其頓方陣,是一種人類早期步兵作戰時的戰術,在荷馬時代以前,步兵打起仗來像一窩蜂似地雜亂無章,所以,具有嚴格陣法的馬其頓方陣,能輕易地打敗數量上佔優勢但較混亂的敵人,這在當時可以說是戰術上的一大創新。
自公元前333年的伊薩斯之戰和公元前332年的高伽米拉會戰以來,馬其頓方陣的威名傳遍了古代地海區域,馬其頓的敵人提起馬其頓方陣就會感到顫慄,因為亞歷山大大帝使得方陣變成了一種傳奇,讓他所有的敵人都覺得他是不可戰勝的。
古希臘世界的早期戰鬥模式主要是由貴族出身的戰士們之間進行的單兵格鬥戰。隨着盔甲護具逐步從皮革制過渡到青銅製,士兵們的防護力得到了增強,但動作卻變得愈加遲鈍。特別是古希臘軍隊廣泛裝備的青銅圓盾沉重無比,必須以數道皮帶綁縛在左臂上才能支撐得住,使用時甚因為不便且只能防護身體的左側面。
為了克服這些缺點,在軍隊的主力轉為由非職業軍人出身的有產市民構成後,為了互相掩護缺乏防護的身體右側,並有效地進行戰鬥,方陣戰術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左右應運而生。
公元前4世紀,方陣戰術在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和他的繼承者亞歷山大的時代發展到了頂峰,基本隊形變為手持6米長槍的16人縱隊、並有騎兵和排成鬆散隊形的輕步兵掩護配合。各兵種有機結合成原始的多兵種混成部隊,在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徵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作戰時,士兵排成很長的橫隊,縱深16人,士兵與士兵之間有着較大的間隔,長矛通常握在離柄端3至6英尺的位置,方陣頭上4至6排士兵的矛頭對準前方,後面各排士兵握矛的姿勢有的傾斜,有的垂直於地面,各不相同。
每個縱列的排頭三人和末尾一人屬於關鍵位置,因而選用驍勇而技術高強的士兵。作戰時,整個方陣常常以堅固的密集隊形跑步向前推進,就象一把攻城錘猛烈衝擊敵人的隊伍。
馬其頓人的盾直徑不過兩尺,比古希臘重裝甲步兵的要小一尺。盾懸於頸部,這就使步兵們能夠用兩隻手去控制巨大的矛,並且彼此的身體能緊靠在一起。通常在方陣行列,每個戰士擁有三尺見方的空間來施展武器,標準縱深是8人或16人。古希臘重裝甲步兵的累贅裝備在互相保護上大費心思,但馬其頓人卻是為了進攻的目的而對裝備嚴加選擇:士兵生存的關鍵不是他們的裝備,也不是他們後方的同伴,而是是否安全地呆在任何敵人也休想突破的巨大矛陣。馬其頓方陣比它的古希臘『前輩』更易被攻破但進攻的威力卻遠遠凌厲於前者。
陣前五列矛槍在初期的交戰都與敵軍直接交鋒,無數支矛互相撞擊,組成一堵矛的牆,魚叉般地攻向敵人,並且像鬃毛那樣,將敵人的進攻有力地反彈回去。
後面和間的人也不空閒,它們舉起盾擋住shè來的弓箭,用槍托上的尖頂把敵人刺翻在地,並用肩膀向前推進到前排士兵陣。
後方士兵在作戰時,無數支搖動着的槍托也會在混亂對敵人造成不可避免的傷害。而戰陣的前方,每個敵人都被逼處於十支矛尖的攻擊之下,作為靶子的敵方士兵對那些矛尖來說簡直是供不應求。
一旦方陣順利展開動作,長矛順利開始了它們的進攻,那麼便沒有任何東西能抵擋這種恐怖的力量。
想像一下那些被千戳萬刺撕成碎片的不幸者吧,勝利者對被征服者最後「行刑」,只有當他們不得不小心避開敵方那些武器殘骸和手足殘缺的屍體時,才會出現片刻的間歇。
馬其頓方陣自身具有很高的機動xing,能以完整的橫隊勇猛地沖向敵人,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相比重步兵方陣,馬其頓方陣的防守能力略為遜sè,但攻擊則凌厲得多,戰敗的雅典人這樣描述,攻到馬其頓人面前的每個士兵都必須同時對付至少十個以上的長矛頭。不難理解,為何雅典人會在馬其頓人的攻擊下迅速潰敗,漫過底比斯人的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