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們眾口一詞,劉協又心意已決,任憑敖烈如何搪塞,始終改變不了最後的結局。當即,劉協十分流利的一邊口述,一邊親筆揮毫潑墨,在明黃色的聖旨上寫道:冠軍侯、驃騎大將軍、領北方五州大都督敖烈,原系皇族出身,依照皇族譜與朕平輩。在其鎮守燕趙期間,履立奇功,平定北疆異族動亂,先後使匈奴等數個異族歸降大漢,接受漢化,為大漢的版圖增輝添彩,此開疆擴土之不世功勳,自古未聞。更兼其心繫大漢,屢屢拯救大漢於為難之際,水火之中,功不可沒。因此,今加封敖烈為燕王,賜九錫,享有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之特權,北方五州依舊歸燕王節制,都於燕京,國名為燕。燕王所到之處,如朕親臨。欽此!
當劉協的聖旨寫完,儘管滿朝文武早就知道劉協對敖烈的封賞一定會很厚重,但依舊吃了一驚。封敖烈為王,這是劉協和百官們早就達成的一致,沒什麼可驚訝的;讓敖烈擁有入朝不趨等三項特權,也是劉協早就讓敖烈享有的特權了,眾人也早就見怪不怪了;可是劉協卻賜給敖烈九錫,這就有點特殊對待的意思了,九為數之極,九錫本身就代表着極高的榮譽和尊貴之意,往往被加封九錫的人,深一層的含義,就是被當做天子的接班人來看待了,尤其是王莽篡政之後,九錫幾乎就已經成為了篡政的代名詞,一些手握重兵的人,往往要請求傀儡皇帝先賞賜給他們九錫,在大義上佔據一個名分,才好進行正式的篡權陰謀。
可是敖烈這次卻不同,敖烈受封九錫,完全是劉協心甘情願的,劉協的潛意思,就是用這樣一種方法來告訴全天下的人。如果有朝一日劉協不幸駕崩,大漢也不會隨之重新陷入動盪,因為,還有敖烈!敖烈在這一刻,被劉協正式任命為下一任天子的接班人!
劉協的這份心意,還有一個佐證,那就是在聖旨的最後部分。劉協直言,凡是燕王所到之處,如天子親臨。劉協的這句話,已經很露骨了,欽點敖烈為帝位第一繼承人的心思,一覽無餘。況且。劉協還在聖旨中點明,敖烈的燕國,將定都於燕京,燕京是什麼地方?那可是大漢的備用帝都之一啊,在備用帝都稱王,這種殊榮可不是誰都能擁有的。
百官們能想明白的事情,敖烈自然也能想的通透。劉協的這道聖旨。已經把敖烈放到了天子繼承人的位置上了,就差正式的任命了,這也不奇怪,敖烈是劉協的皇兄,如果立敖烈為太子,實在是有悖禮儀了。可是對於天子繼承人的身份,敖烈卻是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因為敖烈根本不想當什麼天子。自古高處不勝寒,隨着身份地位越來越高,敖烈清楚,自己勢必會變成另外一個人,一個孤獨的人。平心而論,敖烈還是喜歡像現在這樣,可以和部下的眾兄弟們肆無忌憚的開着無傷大雅的玩笑。時常聚在一起大醉一場,儘管他的酒量並不好。如果當了皇帝,做了天子,那些平日裏和自己親密無間的兄弟們。肯定會多出一份忌憚,而少了一份親密,正所謂伴君如伴虎,更何況是敖烈這樣一個強勢的君主?
另一方面,現在的敖烈,從他內心來講,他只求問心無愧,為天下安寧儘自己的一份力量,成功了固然可喜,失敗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為敖烈知道歷史的潮流總會向前發展,天下終有結束戰亂,重歸一統的那一天,敖烈現在只是盡人事聽天命而已;可如果自己天子繼承人的身份坐實,一份沉甸甸的重擔就會無形的壓到敖烈的肩上,讓敖烈時刻感到有一份重大的責任在身,對於敖烈這樣一個靈魂來自後世的人,熱衷於探險和武道的人,這份責任,實在有些太過重大了。
早知道這樣,昨夜就應該連夜帶兵趕回河間去,敖烈懊惱的想着。現在這個局勢,劉協的封賞是無論如何也推不掉的了,自己的這個燕王,看來是要當定了。算了,封王就封王吧,反正也不是當皇帝,劉協正值花樣年華,讓位給自己還早着呢,自己還可以像以前一樣的生活,大不了再為大漢的子民們多費點心就是了,反正費心的事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了。
見到推辭不掉,敖烈只好安慰着自己,接受了劉協的冊封。領受了九錫等物件之後,敖烈再也不敢在洛陽逗留了,他怕劉協在弄出點什麼他接受不了的事情來,當即就在早朝上正式向劉協和文武百官提出了辭行。
劉協也沒在挽留敖烈,畢竟河北的戰事吃緊,沒有敖
第三百零四章 受封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