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術撤離壽春之後,留守在壽春的軍民立刻陷入了巨大恐慌的之中,幾乎沒做出什麼抵抗,就被各路諸侯的聯軍輕易攻破了。
敖烈是第一個率軍進入壽春的,進城之後,敖烈立刻以驃騎大將軍的名義,下達了軍令,嚴令軍中將士不得侵擾百姓,不得燒毀城內建築,不得濫殺無辜。敖烈下達這樣的軍令,倒不是怕自己麾下的將士高出這樣的事情,可是他怕其他諸侯進城後,會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來。
在漢代,凡是破城之後,縱容部下將士在城內肆意掠奪、"jian yin"婦女之事,時有發生,敖烈可不想看到這一幕,所以提前下達了嚴格的軍令,用以制約其他各路將士。在名義上,敖烈是冠軍侯、驃騎大將軍,位列三公之上,是當今大漢除了天子劉協之外,官職最高的一人了,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即便是位列三公的曹操,在品階上雖然和敖烈平級,但是在地位上,還要略遜敖烈半籌呢。各路諸侯中,自曹操以下,全部受到敖烈的節制,因此,對於敖烈的軍令,這些人還是要給一個面子的。
隨後,各路諸侯先後開進了壽春,在看到敖烈的軍令之後,除了曹操和劉備之外,其他的人心中很是不滿,但懾於敖烈的威名,也只好暫時忍下了這口氣,各自約束着部下的將士,遵守敖烈的軍令。幽并集團軍的九禁令十八斬,現在早已是聞名於世,誰也不想親身嘗試那十八斬的滋味。
趁着在城內休整一日的時機,敖烈請了各路諸侯前來,共同商討追擊袁術的事宜。其實經過討董之戰和沙縣之戰以後。敖烈對這些所謂的當時英雄們,早已是心灰意冷了,實在是不指望他們能夠起到什麼作用,敖烈此次的目的,只是不希望他們拖後腿而已。而且敖烈不能在面子上冷落了這些諸侯或者諸侯們派來的大將。否則的話,容易讓別有用心的人,說敖烈心高氣傲,看不起天下的英雄了。
結果,這場議會,自然是不歡而散的。除了對敖烈一向很尊重的孫策之外。就只有曹操同意和敖烈合併一處,共同討伐袁術了,其他的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都拒絕聽從敖烈的安排。
黃祖以前就和敖烈有過節,自然不肯聽從敖烈的號令。推諉自己只是劉表派來的將軍,當不了家做不了主,要派人回襄陽稟報劉表之後才能決定下一步的行止;而劉備存有私心,生怕被敖烈派出去當炮灰,他攢這點家當不容易,自然不想再次為敖烈做嫁衣;至於袁紹麾下的審配、顏良和文丑三人,則是壓根就沒來參加議會。還讓前去送信的軍士回報:袁紹是冀州牧、車騎將軍,在品階上和敖烈相等,沒有聽從敖烈命令的必要!
說起來,這次討伐袁術,和當初討伐董卓的情形,確實不太一樣。當初曹操發佈矯詔,以天子的名義號召天下各路諸侯勤王,一提到勤王這兩個字,就讓各路諸侯不得不重視,最終才推舉敖烈當了盟主。可是現在。劉協在詔書中卻並沒提到聯軍的事情,只是讓各路諸侯自發的派出人馬征討袁術,劉協的這道詔書,有着兩層意思,第一。他是為了防止像討董之戰那樣,有人拖敖烈的後腿,才故意沒有讓各路諸侯組成聯軍;第二,劉協當皇帝當的久了,身上多少產生了一些變化,他也怕各路諸侯在聯合討伐袁術的過程中,找到共同的利益支撐點,形成同盟之勢,那可不是他想看到的。
另外,經過討董之戰後,數年來各個諸侯之間相互吞併,強大的諸侯吞併弱小的諸侯,大環境已經和當初不大一樣了。當初,一郡太守都可以被稱為一路諸侯,可是現在,手裏要是沒有一州之地,都不好意思自稱諸侯,當然,像劉備這樣臉皮厚的人除外。大家的手裏至少握着一個州的人馬,相互之間誰也不服誰,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管怎麼說,能不讓其他人給自己搗亂,敖烈的目的也就達到了。敖烈索性做了個順水人情,讓審配、黃祖和劉備三人駐守在城中,自己聯合孫策、曹操的人馬,前往江亭和袁術決一死戰。
江亭,位於壽春東北角,附近有着一道天險,名為燕回谷。袁術在谷中囤積了大量的糧草,可以說,這裏就是壽春的糧倉。自從敖烈一把火燒了鄴城袁紹的糧倉之後,袁術就多了個心眼,他最後物色到燕回谷這個天險之地,立刻就把糧倉搬了過來。並在山谷內外,依着險要的山勢,修建很多防禦工事,袁術敢保證,只
第二百三十九章 只有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