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班的學員們不愧是精英,儘管一夜睡眠很少,但是出現在延州地區的時候,還是各個精神抖擻。全/本\小/說\網/程艷秋作為領隊,謝絕了延州地區領導的各項活動安排,僅僅是接受了延州地區提供的一台大客車,就出發前往參觀。
延州地區歷來是西秦省北部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延州城區處於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匯之處的位置,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有「塞上咽喉」、「軍事重鎮」之稱,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
延州下轄一區十二縣,總面積約3.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27萬,是華夏革命聖地,太祖等老一輩政治家家在這裏生活戰鬥了十三個春秋,領導了反侵略戰爭和解放戰爭,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州精神,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州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從1935年到1948年,延州是中央的所在地,是華夏人民解放鬥爭的總後方,十三年間,這裏經歷了反侵略戰爭、解放戰爭和整風運動、大生產運動、七大等一系列影響和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
首先參觀延州的標誌和象徵寶塔山,登高俯瞰全城,體味一覽眾山小的感覺。然後前往七大會址楊家嶺革命舊址,參觀反侵略戰爭時期的華夏指揮中樞,棗園革命舊址。
中央書記處在此居住期間,領導全國軍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並領導全國人民為爭取民主團結,和平建國,同頑固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為粉碎反動派的全面內戰作了充分準備
現在是枯水期,棗園院子裏的幸福渠已經乾涸了,據導遊介紹,這個不起眼的溝渠,當年澆灌了不少的地,收穫的莊稼十分豐富。接下來前往匯集了延州十三年革命活動史的延州革命紀念館,體會革命先驅的艱辛歲月。
培訓班的學員們來到小溝坪黨校舊址前,一一瞻仰校部11孔石窯洞和數十孔土窯洞,參觀1942年建造的黨校大禮堂地基,1984年,中央撥付專款對這11孔石窯洞進行了維修。
太祖的題詞「實事求是」刻石,在1953年延州師範學校基建時被挖掘出土,現珍藏於延州革命紀念館。站在這四個大字前,劉楓心潮澎湃,實事求是,簡簡單單的四個字,承載了太祖多少期望和理念!
多年黨校響應黨中央和太祖「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開展大生產運動,學工人員積極參加開荒種地、養豬、修建房屋和窯洞等各項勞動。
先後創辦了農場和煤窯、被服廠、肥皂廠、紙煙廠等十幾個手工作坊,有效地保證了全校師生員工的物質供給,改善了生活,節省了開支。
同時,通過生產勞動,使全校人員的精神面貌起了很大變化,尤其是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當年的華夏,數十個根據地,無數的小團體,各種思想作風參差不齊,到了1942年,有些地方還在執行老一套的方針政策。為此,太祖在黨校做了的報告,由此開始了全黨普遍的整風運動。
接下來開始抽調各個戰略區、各條戰線的負責同志和大批地、縣級幹部以及部隊團以上幹部,到黨校進行整風,學習黨的路線,檢查思想,總結工作,研究黨的歷史經驗,使理論和實際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這次運動對於提高全黨的理論水平,統一全黨思想,增強黨的團結,都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同時,也為黨培養了大批的領導骨幹,並為辦好黨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大家從寶塔山開始,就一路步行,漫步在一處處老一輩革命軍戰鬥過的土地上,看着眼前蕭瑟的冬景,每一個人都感慨萬千。就是在這裏,培養了華夏無數的軍政精英,為建國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從早上下車一直到夜幕降臨,走遍每一處革命舊址,大家的心靈都經歷了一次難得的洗禮。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太祖為首的中央機關,指揮當年堪稱孱弱的軍隊,創造了一些列軍事上奇蹟,最終建立了一個嶄新的華夏。
只是,曾經的歷史遺蹟並沒有給眼下的延州地區帶來幸福的生活,陳舊的城區,困苦的農民,讓劉楓一行人看着心酸不已。就是這些老百姓的先人,為華夏奉獻了無數的英雄兒女,無數的米糧。
這一次的瞻仰,對劉楓觸
VIP第220章漠視生命的秦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