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靜。現在的渤海就像東北亞地區的局勢一樣,至少」幟面看上去是非常的平靜,沒有什麼波瀾,但是誰能保證這種平靜可以持續下
呢?
雖然經過英國、美國等歐美列強的調停、斡旋,因為日本悍然設立「關東廳」而導致的「東北亞危機」總算是緩和下來,中國與日本各自後退一步,緊張的軍事對峙局面也解除了,但是只要日本還在向東北亞伸展觸手,那麼。這東北亞地區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持久和平。
現在的渤海灣。海面波光粼粼,幾艘輪船排成一字縱隊,從北向南魚貫而行,輪船上掛着的是米字旗,目的地是威海衛。其中五艘商船,兩艘巡洋艦。
現在,船隊距離威海衛已是不遠,輪船都減慢了航,並鳩響汽笛,向港口的引水船出信號,以便儘快駛入港口。
威海衛位於山東北部,渤海灣口,過去曾是清廷的北洋水師駐泊港,與渤海灣北部的旅順軍港一南一北成犄角之勢,共同拱衛京津門戶,這種保守的海防思想最終被證明是失敗的,北洋水師的覆滅宣告了一個大6民族「海洋夢」的暫時消亡,而且從那之後,中國的海防基本上就談不上了,有海無防,這就是這個東方國家現在的海防現狀。
沒有了海防。也就談不上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使列強看到了中國的虛弱,於是弱肉就遭到了強食,沙皇俄國的艦隊迅佔領了旅順軍港,藉口是「幫助中國監視日本海軍」但是無論狼的眼神是多麼的親切,它終究是狼,這一點,就連昏聵透頂的滿清朝廷也能看明白,於是,當英國政府提出願意幫助中國「監視俄國海軍」的時候,清廷立刻滿口答應了,而代價就是「威海衛租借地」這座曾經是北洋水師駐泊港的軍港又成為了英國海軍的地盤,軍港加部地區的德國勢力範圍一起,為這個虛弱國家的處境做了一個很直觀的詮釋。
英國選擇威海衛作為華北地區的軍事據點是充分考慮到英國的遠東戰略的,威海衛不僅可以就近監視京津地區,而且可以同時監視日佔遼東半島和德佔青島,只要英國聯日抗德、聯日制俄的遠東政策不變,威海衛就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
也正因此。威海衛必須為英國政府的全球戰略服務,而現在,它已被英國政府派上用場,用來作為一個。「難民中轉站」使用,專門接收那些從中國東北地區轉移過來的朝鮮反日分子以及不願生活在日本朝鮮殖民當局控制下的流亡者。
現在,這五艘正在駛向威海衛的英國商船就是在執行運送朝鮮人的準軍事任務,而那兩艘英國巡洋艦則是護航艦隻。它們的始港不是日佔旅順,而是山海關南邊不遠處的秦皇島煤港。
這五艘商船上總共裝載了過一萬名朝鮮人。其中的多數人都曾經是反日游擊隊的戰士和軍官,他們現在已被解除了武裝,身份已是流亡海外的難民,日本政府不能再以任何藉口追究他們過去的任何「罪責」但是日本政府也絕對不會允許這些人留在朝鮮半島逍遙自在,另一方面,中國中樞政府也不打算接收這些言語不通的外國流亡者,困此。這些朝鮮反日分子的最終目的地在南洋。
根據中國、日本、俄國、英國、美國這五國達成的書面協議,一旦中國同意禁止本國公民向朝鮮反日勢力提供人員、資金、軍火的支持。那麼,英國和美國政府將為朝鮮反日流亡分子提供庇護,而且考慮到中國確實沒有能力接收這麼多外國流亡者,英國和美國政府也勉強同意「本着自願原則」將部分朝鮮反日流亡者轉移到南洋各地分散安置,有的人將去馬來亞的橡膠園做工,有的人則將前往菲律賓馬尼拉當碼頭工人。至於那些實在不想去南洋的人,英國和美國也絕不強求,至於他們到底該怎麼安置,那就是中國中樞政府的事情了。
這個《五國協議》的達成頗費周折,而當協議達成之後,為了收容那些從朝鮮半島撤到中國東北地區的朝鮮反日武裝人員,前後用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今天,第一批流亡者終於啟程了。他們將先去威海衛,以便進行甄別。在那裏,他們將選擇自己今後的生活道路。
將朝鮮的反日流亡者轉移到南洋安置,而且其人數之巨,足以讓人驚訝,這是人類近代歷史上最有「新聞價值」的事件,為了跟蹤報道這個事件,各國新聞界無不派出精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