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棟是安徽人。他所在的部隊國防軍第垢師中的許多,口。劃是來自於安徽,這是從北洋時代流傳下來的「傳統」而其淵源最早可追溯至清朝湘軍時代,當年滿清八旗兵腐化墮落,綠營兵同樣不堪一戰,在這種情況之下,滿清朝廷不得不將鎮壓太平天國的希望寄托在地方團練上,而湘軍也正是從那時候開始崛起的。
為了保證部隊的戰鬥力,以及維繫部隊的指揮系統,湘軍創始人曾國藩正式在湘軍中確立了「兵為將有」制度,所有的營官均從各自家鄉招募士兵,這些士兵與軍官都是同鄉關係,依靠這層同鄉關係,營官指揮部隊作戰時就能做到如臂使指,這對於維持部隊的士氣和戰鬥力都很有效,但是同時,也使武裝部隊私人化成為一種制度,為了避免導致軍閥勢大難制,曾國藩也制訂了相應的退出機制,如果某營官陣亡或者退役,則該營官所指揮的原有部隊立即遣散,新營官自行從家鄉招募新士兵,一切從頭開始練。
這種預防軍閥勢力的做法當然會影響部隊的戰鬥力,而且也為會黨的軍事素質提升做出了一些貢獻。考慮到這些缺點,這個退出機制自然不可避免的走向沒落。
從湘軍開始,晚清的地方部隊逐漸帶有越來越濃厚的軍閥色彩,曾國藩當初為了避免軍閥坐大而制訂的退出機制也逐漸解體,許多軍官在退役之前就已經謀劃着將部隊的指揮權移交給自己的親信或者子侄,而一旦軍官退役,他所指揮的部隊並不會隨之解散,這固然可以保持戰鬥力,但是同時,也使部隊的軍閥作風日益嚴重,這個風氣到了北洋新軍時期已是無法壓制,北洋軍官無不在部隊之中安插私人,遍置親信,這也正是袁世凱為什麼能夠輕易對滿清朝廷動「兵諫」的一個重要原因。
袁世凱死後,北洋內部立刻分裂,各級軍官無不想趁此機會擴張其在軍隊中的勢力,如果不是北洋政府很快就垮台的話,軍閥混戰恐怕只是一個時間間題。
隨着聯合陣線上台執政,軍閥混戰的危險很快被解除了,在軍事制度的改革方面,聯合陣線政府一向手段高明,而且決心無可動搖,經過數年整頓與裁汰,那些軍事素質不合格的軍官以及那些依靠裙帶關係混進部隊的兵痞被逐步清除出去,一大批軍事素質優良、忠誠可靠的低級軍官被迅提拔上來,在這場「軍事整頓風暴」中,沒有哪個軍官敢明目張胆的跟中樞作對,即使像段棋瑞那樣的「北洋元老」也只能在強勢的中樞面前保持低調,最多勉強在部隊裏塞幾個裝點門面的親信。
作為一名小農出身的低級軍官,章國棟能夠升到連長的位子上,正是得益於那場「軍事整頓風暴他取代了那個以前的北洋兵痞,而且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掌握了基層軍官,也就等於卓握了基層部隊,也正是這個緣故,中樞並沒有急着對飭師的兵源構成進行調整,在其它部隊裏,同一個省的士兵不可能佔據整全部隊總兵力的一半,但是在傷師,過一半的士兵都是安徽人,章國棟的同鄉。
即使是在章國棟的尖刀部隊裏,安徽士兵也過了一百人,多數人都是同鄉,就連政宣委派到部隊裏的那名「文化教員」也是安徽人,而且是章國棟的小老鄉。
作為一名連長,章國棟並不關心中樞怎麼整頓軍事,他只知道,只要自己仗打得好,這職務和軍銜就升得快,倒是那位「文化教員」過來之後,章國棟才在這位小老鄉的開導下逐漸意識到什麼叫做「軍人的榮譽軍人的天職」他也逐漸明白了「國家」的含義,什麼是「民族國家」什麼是「現代軍隊」。
僅僅擁有現代化的武器是不能成為「現代軍隊」的,一支沒有精神力量的軍隊最多只是一支僱傭軍。這個道理,也是那位「文化教員」教給章國棟的,就像他教章國棟讀書一樣,作為一名文化教員,那位軍官是非常稱職的,而作為一名職業軍人,他也同樣稱職,剛才的戰鬥中,他一直與章國棟並肩作戰,直到中彈倒下。
「文化教員」就這麼在章國棟的身邊陣亡了,這讓章國棟非常傷心,他只聽清楚了戰友的最後一句話,那就是「堅守陣地」。
是的,堅守陣地,這不僅是章國棟的任務,也是所有官兵的任務。
現在,章國棟的部隊分別佔據着一條街上的幾座民居和街壘與近在咫尺的日軍進行着激烈的步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