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和鄭光有過一面之緣的嚴訥被分配到帶着丁未科的三名新人一起從事校注元史的工作,嚴訥對其餘兩人不甚了解,不過對鄭光的印象卻十分深刻,當初鄭光在文會上一番關於時間和努力的言論,深深刺激到了嚴訥,使他想起當初考取進士,並且通過庶吉士館選成為翰林時的那種激動。
再次見到了鄭光,嚴訥很熱情,上前握住了鄭光的手,笑道:「早就知道平之一定可以與我等在翰林院會面,果不其然,堂堂狀元郎,哈哈哈!」
鄭光則笑道:「不負所望!」
胡正蒙不是南直隸人,雖然知道當時在文會上所發生的事情,但是卻並不知道當時有四名被邀請而來的翰林也被鄭光所打動,對鄭光有了很好的印象,往工作之地而去的路上,李春芳低聲對胡正蒙解釋了原因,胡正蒙則略有些羨慕的看着鄭光和嚴訥親切的交談。
現在他才發現,鄭光已經擁有了最初的一批人際關係,比他們的起步不知道高了多少。
而且方才鄭光所說的,要去東南平倭,到底是不是真的,他還不確定,如果真的是真的,那可真的就是創下了一個歷史了,不過現在,其實鄭光已經在創造歷史了,嚴訥對鄭光的熱情超乎尋常,親自指導他工作,官修元史有非常多的疏漏和錯誤,這都是洪武時期留下的歷史遺留問題,當初老朱為了儘快解決蒙元的問題,而下令大明的御用文人們以最快的速度修完元史。
按照那個時代的慣例,修完史書,就等於是徹底將一個朝代埋葬了,老朱初得天下,天下不穩,為了儘快將蒙元帶來的影響消除掉,大明的御用文人們只用了六個月的時間就把元史修完了,可想而知,有些朝代的文人們需要用數十年的功夫去修史,而元史僅僅六個月就修完,那裏面有多少疏漏和錯誤也就不用多說了。
為此,在大明朝的翰林們閒的蛋疼的情況下,夏言給他們找了個事情做,就是校注元史,名為校注,實為重修,而且沒限制他們多久時間辦完,你們看着辦,修上一百年也無所謂,別天天在我面前晃悠就行,我沒那麼多功夫來應付你們。
翰林們雖然不滿,但也算是找了個事情做,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今天修一頁紙,明天修一頁紙,後天休息喝茶,偶爾聚在一起下棋,打馬吊,喝喝小酒,去青樓裏面度個假之類的,比現在的公務員還要輕鬆,那些大官兒們反而忙得不可開交。
所以,說是做事,倒不如說是大家一起聊天,鄭光等三人剛來,在翰林院呆久了閒的蛋疼的老前輩們也有興趣和小鮮肉們多親近親近哦,鄭光是小鮮肉,李春芳和胡正蒙是老臘肉。
本來是十分繁重的工作,放到翰林院,就是寫寫停停寫寫停停,有一搭沒一搭的聊天,一上午的功夫,大家就混熟了,鄭光也有自來熟的性格,李春芳和胡正蒙都不是悶葫蘆,三下五除二大家就打成一片,都是翰林,都是極品,互相之間還真有幾分相性,到了午飯時節,七八個校注元史項目組的老翰林和鄭光三人還聚在一起去吃午飯。
而在翰林院的小食堂里,鄭光等正牌翰林還看到了三十名被選出來的備選翰林庶吉士,徐胖和張居正就在其中,見到鄭光等三人,張居正還興奮的揮揮手,徐胖繃着一張臉不看鄭光,似乎想要忽視鄭光,其餘的庶吉士們則上前拜見三名正牌翰林,口稱「年兄」。
該說不說,翰林院的伙食還真的不錯。
整個皇宮裏的食品供應其實都是一個環節,皇帝吃什麼好吃的,翰林們吃的也就差不多,從食材上,和皇帝是一樣的,大明朝是沒有御膳房的,早些時候,御廚們是光祿寺的編制,皇帝的餐飲是光祿寺負責的,後來因為光祿寺的御廚們做飯實在太難吃,難吃到了京城的老百姓們都知道光祿寺的飯菜難吃,還編了順口溜來嘲笑光祿寺的飯食。
萬曆野獲編中記載了當時北京城流行的諺語「京城四大不靠譜」:翰林院文章,武庫司刀槍,光祿寺茶湯,太醫院藥方其中「光祿寺茶湯」就光榮上榜,可見光祿寺飯菜的難吃程度,在整個京城都出了名。
朱元璋是苦出身,打江山的時候飢一頓飽一頓,一碗白粥一根鹹菜也能吃得津津有味,建國之後也秉持着艱苦樸素的精神,對食物要求不高,只要是肉都覺得是無上佳肴,這是明代皇帝膳食難吃的開端,按照朱元璋的需求,光祿寺
二百 頭版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