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猛進」來形容,他最後那幾年的增長分別是百分之二十七、百分之三十六和創紀錄的接近百分之五十,電影業界甚至有「人傻、錢多、速來」的調侃。
但最後那兩年,增長驟然減速,市場突然沒有了之前那種狂熱的氣氛。
很多人因此露出悲觀的情緒,當時的墨菲也不例外,不過站在現在的位置看過去,從某種程度上說,那時的電影票房增速放緩,也未嘗不是電影市場更健康的標誌。
畢竟,電影市場的成熟,前提是要有一批成熟的觀眾。
電影票房很重要,但不可能也不需要搞成面子工程,每年都「大幅增長」增不增長,增長多少,都應該是市場決定的。
像某些媒體和電影公司那樣,吃相未免太過難堪,用腳投票和打星評級這是觀眾最基本的權力,正如北美市場和墨菲的影片一樣,在一些網友、觀眾為電影評分的平台上,也有刷差評、或者刷好評的營銷行為存在,但只要平台夠大、夠開放,就能容得下、乃至沉澱得下那些雜質。
當然,平台也應該更好地完善評分機制,儘量讓不管是「一星差評」還是「五星好評」,讓不管是「點映階段」還是「公映階段」,評星都能是網友意願的真實反映、
一個國家的電影產業,如果連容得下「打一星」的肚量都沒有,乾脆把整個產業取締得了。
相比於搞一刀切和一言堂,真正拿出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作品,可能是重要得多得多的問題。
結合曾經的那些相關的記憶,墨菲其實很清楚,二十世紀福克斯和《混亂之城》遭遇的情況,在太平洋對岸並不是個例,對岸的電影市場頗像北美起步階段那樣,顯得有些混亂,甚至可用用『群魔亂舞』來形容。
這個時候,例如大剪刀這樣的官方組織,應該擔任的是市場秩序的維護者,而不是跳出來替觀眾來決定影片的質量。
還是那句話,很多影片,不是說好它就好的,更不是強硬的讓網站取消差評,它就會變好的。
沒有哪部電影天生和註定就是經典或者爛片,但任何一部影片,不但需要能看懂、樂於看的觀眾,更需要能夠製作出優秀影片、吸引觀眾來懂的電影人。
《混亂之城》在太平洋遭遇的事情,並沒有太過讓墨菲關注,這些事由二十世紀福克斯處理足夠了,而且他是一個荷里活導演,就算是真想要做些什麼,也心有餘而力不足。
比起這些事,《迭戈-羅斯》的籌備,才是他現階段工作的中心。
從九月初開始,在墨菲的帶領下,包括小羅伯特-唐尼、喬納-希爾和詹姆斯-弗蘭科等主要演員的劇組隊伍,在洛杉磯市區的舊中國城附近頻繁出現,為電影的拍攝做最後的準備工作。
瑪格特-羅比也暫時結束《權力的遊戲》的拍攝,從樸茨茅夫趕回洛杉磯,與小羅伯特-唐尼幾個人對戲排戲,準備參與拍攝。
像是這種規模很小,墨菲又思考和籌劃良久的項目,除了開始時理念上的猶豫和動搖之外,之後的籌備都相當的順利,到時間接近2011年九月中旬的時候,所有的工作基本上都已經完成,拍攝隨時可以開始。
在開機的前兩天,墨菲特意把菲力-拉舍爾和大衛-羅比找了過來。
「大衛,拍攝時以自然光為主,不過很多場地需要你利用設備遮擋光線,」墨菲對大衛-羅比做着最後的交待,「不止是室內戲份,我要外景場地的環境,同樣產生一種光線陰暗壓抑的感覺。」
「我已經做好了準備。」大衛-羅比顯得信心十足,「我和燈光組去所有的外景地做過實地考察了。」
「那就好。」墨菲又轉而對菲力-拉舍爾說道,「鏡頭的取景色調,除了一貫的陰暗之外,還要有一種泛黃的質感,以營造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那種感覺。」
這方面,菲力-拉舍爾也沒有問題,老式的膠片攝像機和35mm膠片,都有助於攝影組達成墨菲的要求。
每個部門的籌備工作,墨菲都進行了審核,基本上沒有什麼問題,即便是有些小麻煩,完全可以邊拍攝邊解決。
按照他的計劃,《迭戈-羅斯》這部影片在9月11日正式開機拍攝,最晚不會超
第五百九十三章 淪為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