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遼東地區戰亂頻仍,百姓流離,田野荒蕪,人煙稀少。順治入關時,為了使百萬滿族人能「從龍入關」,絕其後顧,清兵還毀壞了大量村鎮房屋和田地農具。同時,也使明朝二百餘年,不間斷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在遼東修築的密集型城鎮,「從山海關到開原,形成的五里一堡、十里一台、三十里一城的建築體系」,毀於一旦。
1644年,多爾袞下令嚴禁漢人進入滿洲「龍興之地」墾殖。「禁關令」使得東北人口更加稀少,滿清統治者視東北為「祖宗肇跡興王之所」,藉口保護「參山珠河之利」,歷史上在長達兩百多年的時間裏對東北實行了封禁政策。
為了嚴格執行「禁關令」,從順治年間開始,清朝政府不惜代價於滿洲境內分段修築了一千多公里名為「柳條邊」的籬笆牆——滿洲長城,也稱柳條邊牆、柳牆、柳城、條子邊。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柳條邊為「老邊」;自開原東北至至今吉林市北的為「新邊」。邊牆以東的滿洲嚴禁越界墾殖,邊牆以西則作為滿清的同盟者蒙古貴族的駐牧地。
「合河東河西之邊海以觀之,黃沙滿目,一望荒涼……此外患之可慮者……」
「……以內而言,河東城堡雖多,皆成荒土……河西城堡更多,人民稀少。獨寧遠、錦州、廣寧、人民湊集。僅有佐領一員,不知於地方如何料理。」
「合河東河西之腹里觀之,荒城廢堡,敗瓦頹垣。沃野千里,有土無人,全無可恃。此內憂之甚者。」
對於遼東地區的荒蕪淒涼。清廷的奉天府府尹張尚賢便曾上奏,做過以上的種種描述。
在他的描述中,奉天整個境內都是一片荒涼,只有奉天(瀋陽)、遼陽、海城還稍微有一點州府縣治的模樣,但遼陽和海城卻沒有城牆。而如蓋州、鳳凰城、金州等地,卻不過數百人。「鐵嶺、撫順。惟有流徙諸人。不能耕種,又無生聚。隻身者,逃去大半。略有家口者,僅老死此地,實無益於地方。」
何其淒涼啊!如今人口已達百萬、數十萬的蓋州、鳳城、金州,當時才「不過數百人」。那時的鐵嶺、撫順只有流放遷徙之人,不能種地,單身的人一大半兒都跑了。
就是在這樣惡劣且空虛的環境下,明軍開始了在遼東地區的攻掠。首先是在鴨綠江一線。鳳城、寬甸、岫巖、桓仁等地相繼被光復,又借朝鮮平安北道為屯兵養息之所,從而形成了進可攻,退可以江為防的穩固基地。雖然中原大戰使得明軍繼續增兵遼東面臨困難,但在北方招募的新兵卻不斷被運來,在鐵山、龍川、鹽州進行訓練,前後已經有五千之多。
既然已經放棄了在錦州附近實施大規模登陸,從而將滿清主力盡殲於關內的作戰意圖。明軍便又採取了歷史上針對東北的攻略。那便是將以遼東、遼西作為兩個戰略進攻方向,形成兩大戰略集團。對東北的清軍進行夾擊。
現在,遼東戰略集團趁着清軍空虛之際搶先成立,穩固了根基後,又借着水師之利,以及遼東清軍陸續向鴨綠江沿線集結之機,突然水陸齊出。於三山海口(現大連地區)登陸。擊敗當地為數不多的清軍後,一萬多明軍在半島最狹窄處挖掘壕溝、修築工事,從而將旅順地區徹底切斷。而兩千陸戰隊和三千主力陸軍則由於七親自率領,轉而向南,殲滅旅順清軍。
旅順雖是清軍防禦的重點。但限於兵力,千里遼海,即便不能派兵駐守,也要分派瞭望和預警哨,要防守的地區實在是太寬廣了。所以,駐防兵力亦不過一千多人,算上家眷、包衣奴才等,總數也不過三千上下。
當然,旅順在中國傳統意義上看不過是一座孤城,深入敵後千里,但是依仗從登萊送來的源源物資,這裏卻將活力充沛,成為插在遼東清軍腹上的一把尖刀。而憑藉現在明軍的後勤能力,絕不會上演當年東江鎮的窘迫局面。
其實就很多明軍將領來說,對於朝廷目前調動起來的人力物力都頗感驚訝。當年的萬曆天子瘋狂搜刮礦稅、商稅、瓷礦,靠這些資金保證了邊軍的戰鬥力,但是也將大批手工業者逼得家破人亡。所以,萬曆天子雖然贏得了「三大征」的赫赫武功,但也在歷史上留下「萬曆苛政」的壞名聲。
象朱永興這樣,一邊能實施惠農政策,一邊還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