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流傳萬世」。正因為如此,這部人皮《道德經》珍貴無比。
可惜,洛陽城最終還是被闖賊攻陷,福王朱常洵最終身首異處,有人說他被闖王熬成了「福祿湯」給眾部下分吃了,以便解心頭只恨。也有的說他逃入道觀被活捉,最後當眾斬首。總之他死得不能再死。而高價收購他那《道德經》的大財主也沒有逃脫被闖賊活捉的命運,家財萬貫也被抄個底朝天。只是可惜那些闖賊大多數都是粗人,只認得金銀財寶珍珠瑪瑙,對於那些古籍珍本根本就沒興趣,以至於連帶那人皮《道德經》也一塊兒被一把火燒掉。直到闖營高官牛金星知曉此事,懊惱至極,認為這乃暴殄天物……
林逸因為經常看書,因此知道這個極其隱晦的珍本故事。
不過眼前這卷《道德經》也是怪異之極,首先屬於「帛書」一類。
而林逸清楚地知道用「帛書」記載《道德經》最早的應該是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第三號漢墓出土的兩卷《老子》。
此帛書分別用帶有隸書筆法的小篆和隸書抄成,被命名為「帛書老子甲本」和「帛書老子乙本」。帛書本是七八十年代所能見到的最早《老子》版本,和傳世通行本的最大不同是,它沒有分章,而通行本分為81章。
帛書老子的出土,推翻了《老子》成書秦後的假設。因為它那「德」編在前「道」編在後的順序,正是《韓非子》解老、喻老所本的順序;足見這種版本在韓非時代已經存在了。此外,在個別字句上,帛書本和通行本也偶見不同、互有高下,那是古籍流行中常有的現象,不足為怪。至於「德」編在前還是「道」編在前的問題,帛書出土的時候,曾被看成是頭等大事,說是「德」編在前乃法家的傳本,「道」編在前為道家的秘籍,以印證儒法鬥爭的意義等等,現在看來全是瞎掰。
帛書老子出土後整整二十年,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了竹簡老子。這是迄今可見的最早的《道德經》。總字數與帛書本或通行本相比,約佔三分之一上下,說明它們都還不是足本。雖然如此,雖然它們加在一起也構不成為足本,但是它們的存在,已足以說明,《老子》之成書或初步成書,至晚也是戰國中期的事,較之《孟子》《莊子》,都要年長得多。
為了順利搞清楚這卷帛書《道德經》究竟是何來歷,林逸看看四周,見那伊藤先生正忙着幫他整理打包書籍,於是林逸就放下心,從體內釋放出一絲靈氣,去探索這卷帛書的真正歷史。
隨着那縷靈氣與帛書接觸在一起,立馬帛書上面蘊藏的靈氣就和林逸釋放出來的靈氣「擦出了火花」。
林逸腦海中頓時呈現出一幅幅廣闊的歷史畫面。
金戈鐵馬,飲馬冰河。
唐朝中期,安祿山叛亂。大唐岌岌可危,一個布衣之人輔佐肅宗剷平叛亂,匡扶天下。
戰亂期間,民生凋敝,許多人無家可歸,流離失所。
盜賊橫行,人鬼不分。
原本輝煌的大唐盛世隨時都崩塌的可能。
布衣之人勞心勞力,籌謀策劃。
天下大勢逐漸穩定起來。
安祿山身死,史思明兵敗。
十幾年歲月蹉跎,沙場征戰。
他原本一塵不染,一心向道之人,也忍不住華發早生,勞累成疾。
休養期間,某個夜晚,星空高懸。
他披衣走出寢室,仰望星空,以觀天下氣色。
心中忍不住浮現十幾年的奔波勞累,民間疾苦,感嘆太平盛世的來之不易,因此轉而回屋,提筆書寫出了這卷《道德經》。
以道為天下,以德濟萬物。
有道德佐證,天下方可太平!
……
林逸把心神收回,此時此刻他已經知道這卷帛書的來歷,更知道那個布衣天下的道家高人是誰。
他就是匡扶救世的李泌。
李泌乃是大唐玄、肅、代、德四朝元老,可他一生崇尚出世無為的老莊之道,視功名富貴如敝屣,所以在肅、代兩朝數度堅辭宰相之位,並且最終遠離朝堂,長年隱居于衡山。不知道為什麼,在貞元三年六月他終於同意德宗的請求,出任宰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