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罷兵講和,其實沒什麼好談的。『蜀軍再無主力軍隊北上,本身就是停戰狀態。伊審徵提出罷兵的請求,王景自然是順勢同意了,但再說到講和,就不對味了。
蜀軍大敗,主力盡潰,根本就沒什麼講和的本錢,說是求和還差不多,講和在外交上就沒有同等對話的優勢了。王景自然不答應,但對伊審徵請求到東京的要求卻沒拒絕,昝居潤自然也沒什麼意見。
因為講和與求和有着本質上的區別,這個只能由東京朝庭決定,然後具體細則可由昝居潤與趙彥韜面談,伊審徵最後決定,所以這事還是拖着,一時半會兒決定不了。
但蜀中使團和俘虜一到關中,永興軍府便立即遣快馬通報東京,到八月初,走軍驛的湊書遞往中書省,使團照會遞送到了東京宣徽北院,還有報功表章也到了樞密院。
這天金祥殿例行常務早朝,在京五品以上官員全部參加。常朝也稱內朝,與大朝由重臣與皇帝議定,拿着差方案出來走過場直接下詔不一樣,這是真正當朝議事的。若是急事就會由知制誥草擬詔書賜,不急則由掌詔命及呈奏的中書通事舍人先記錄備案。
滿朝文武左右分列而坐,是矮几後坐的,可不是站着上朝。先是紛紛起立恭賀西征大捷,皆一致認為皇帝點將得當,宰相王溥舉薦的帥才向訓也很得力。
隨後,宣徽北院使、右監門衛大將軍吳延祚便上湊道:「稟湊陛下!蜀使伊審徵講和之言,鳳翔王褒公否定,臣也以為不妥,蜀使若到京求見,臣認為可暫不預理會。」
「正該如此!否則豈非否認西征將士之功?但戰事暫停,諸卿可先議功,待蜀主孟昶認罪稱臣,再一併封賞!」郭榮面喜色,坐在御榻上大手一揮先定下了基調。
「啟稟陛下!秦鳳之地既納入大周治下,若議功當先定節鎮,臣以為可設置秦州雄武、鳳州威勝、興元府山南西道此三鎮,節帥人選樞密院按功舉薦有王景、向訓、章鉞、慕容延釗、張建雄等五人,如何用人請陛下裁奪。」樞密相公鄭仁誨跟着進湊。
皇帝郭榮顯然是早有腹案,計較已定的,這時一揮手,一名內侍便出來開口道:「暫定:鳳翔王景可加封,移鎮朔方;靈州馮繼勛亦可加封移鎮鳳翔;張建雄拜秦州雄武留後;向訓可加封移鎮鳳州;章鉞拜興元府留守、山南西道節度留後。慕容延釗拜鎮安軍節度留後、兼領虎捷左廂都指揮使。」
新帥建節是大事,當然不能一次就決定一大群,真以為開衙建節有這麼容易?所以,常朝上是由樞密使舉薦,讓大臣們議一議,沒人反對就再定細則,否則就算通過也要幾經周折了。
內侍念完躬身退去,朝堂上安靜了一小會兒,低品官員這時當然沒什麼說話的份,坐在前面的武臣沒什麼話說,誰建節這種事樞密院才有話語權,他們只能聽聽,當然也可以反對。
相公們騷動了一下,互相看看也沒有說什麼。范質一聽卻瞪圓了眼睛,立即起身出列湊道:「稟陛下!臣有話說,王景與馮繼勛對換臣無意見,向訓鎮鳳州也還可行。何也?此二人皆有大功於國,然……國器不可輕授,張建雄、章鉞、慕容延釗此三人資才尚淺,暫不可建節,請陛下斟酌!」
郭榮一聽略略有些不快,范質做事決策過於保守,每次在重大事件上,總要與自己對着幹,這次又反對。南征之事在準備糧草,秦鳳戰事自然要盡善後,豈能久拖。
「范相公所言甚是,臣也有話說,張建雄年約三十,慕容延釗已是中年,此兩人正是年富力強,建節勉強可行。然而章鉞不過二十二歲,建節未免駭人聽聞。」已改封為左神武大將軍,其實閒散在京的劉從誨也出列反對。
本來廣順三年會寧之戰,劉從誨從征有功,加兼侍中,領乾州刺史、控鶴右廂都指揮使。去年高平之戰他也跟隨,然而回師之時,他卻倒賣軍糧。因為當時這麼做的將領很多,事後被人報給郭榮,也未被追究。
但這傢伙作死,去年底禁軍大整軍時,他的控鶴右廂收留了很多亡命徒,而且有幾個死刑犯被免罪後混進他的親兵中,還成了指揮使。
結果今年六月時,郭榮在宮內東苑中親自查閱囚犯的檔案。有個汝州的小民叫馬遇,父親以及弟弟被官吏冤枉致死,屢經上訴審理也沒用,便告到了東京。郭榮聽說了便親自審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