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上完整的軍政體制被公佈出來,武將們倒是對軍制欣然贊成,關中幾個州自前來旁聽的州刺史大多反對。 因為官員品級削去了上下等階,只有正從之分,而且武將品級定得太高。
可事實上不高,這是必然的,武官從最低級伙長到最高級軍都督有八個等級,而文官從鄉到道只有五級,經略使品級為三品,下屬四司才正四品,防衛區軍都督卻是正一品,這看起來根本不匹配。
但軍一級單位本就不常設,都督府和經略使司一樣都是臨時機構,而且地方衛戍軍府所轄衛戍區並不是按「道」的轄區,尤其在邊境,不可能這麼死板,很多是需要跨道設置防區,前提是要完成這一系列的改組後,地方衛戍區軍府才能再改良一次。
現有的都督府下轄單位只有分佈在各州亂七八糟的鄉兵,還沒從地方州團練使手裏剝離出來,退役的城衛軍也還一個都沒有呢。出任都督的又是前節帥,一個個都是品,把他們降為三品官,那怎麼行得通。
只能將就留用,在這個改組體制的過程中試驗其能力,以後從下到上的軍國體制全面正規化,那就是能者上,庸者下,淘汰掉一大批老牌節帥,最後地方衛戍區最高統兵機構主官,還是不是稱都督這個官職都得兩說,也只能是正二品。
而文官這個系統要複雜得多,一旦定下來就不可能再反覆修改,一改就是牽一動全身。道級機構為四品,到中樞六部九卿就是三、四品,到廟堂決策層就是一、二品,怎麼可能不匹配,這是章鉞與封乾厚反覆推敲過的。
但文官就是有這麼賤,削去了上下階,改為九品十八階後,他們熬資歷的時間會短得多,但他們不買帳,削去了例如「正五品上、正五品下;從五品上、從五品下」,他們反而不適應。
這種事開始推行很正常,多想想也就想通了,章鉞才不鳥他們,當天頒均令:以正兒八經的進士出身、前會州、涼州,從三品上州刺史溫元愷為關內道經略使、李良弼為副使;王彥為關內道都督府都督、兼西北講武堂副山長;馮繼勛為副都督、兼西北講武堂山長。
統管講武堂的主山長,當然是由章鉞自己兼任了,一直到講武堂開學典禮之後,章鉞本以為可以閒下來,然而利州軍報不斷,松潘翟從恩也傳來了西路軍報。
九月十二,征蜀西路張建雄率兵一萬自松州岷江南下,一路攻取茂州汶山,向東進入綿州已是九月底。綿州屬蜀中武德節鎮,轄五州,為成都東北屏障,治所設在梓州。節帥李廷珪早接到消息,率兵在綿陽、彰明以西的清江沿岸佈防,使得張建雄難以渡江。
而九月十五,東路何繼筠、邴紹暉、史成弘、劉文柏率戰兵三萬五千、輔兵一萬,部兵力四萬五千出興元府西南金牛鎮。
而蜀中昭武節度駐地便在利州綿谷,接到周軍南下消息,老帥寵福誠在州北八十里的三泉縣駐兵五千,另在三泉以南的朝天鎮、漫天嶺設置二道防線,駐兵五千;
另以州治綿谷依託,在南面嘉陵江與白水交匯的江岸,以景谷、益昌、義清三縣之間,設置橫跨東、西百餘里的防線,駐兵達到兩萬多人,將葭萌關、劍門關、陰平小道、石門關等險地完全遮蔽在後。
何繼筠一路攻克三泉、漫天嶺,兵臨利州綿谷城下,但蜀軍野戰雖然不行,老帥寵福誠也不與他打硬仗,很擅長防守,何繼筠雖帶有大量攻城器械,卻也是久攻不下。
有三師史成弘、劉文柏領兵跟隨作戰,半個月才南下一百五十里。而張建雄的西路軍不能抱太大期望,北路軍是主力,若打不下劍門關,這場戰事基本就黃了,會造成一連串的嚴重後果,章鉞傷不起,決定親自南下。
十月初五,章鉞調宗景澄二師入駐永興軍府城,及城內官衙、庫房等各處重地,安排近衛旅副帥權道謹、副參謀楊玄禮領三個團押着大批糧草和重型攻城器械,包括投石機、衝車、雲梯、重弩,四十箱兩千斤火藥,五十桶火油,先走周至縣儻駱道南下。
南征的兵力是夠了,再多會加重後勤負擔,一個旅五千兵剛好。考慮到南征途中攻克州縣後又需要整編蜀軍,這就要一批新軍官,但關中八師已經調走很多,只能從一、二兩師調出一千優秀老兵。
另還有史彥、李萬全、楊重勛、潘美、李經亘等將領,孫光憲、李景威兩
第0606章南征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