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高皇帝最初設立大都督府,掌天下之兵。洪武十三年,罷中書省,仿《周禮》六卿制度,設六部直屬於皇帝。同時也將大都督府一拆為五,分為中軍、前軍、後軍、左軍、右軍都督府。
按照高皇帝的設計,五軍都督府互相平行,按照地域劃分轄區,管理轄區內的都司衛所。
明朝都司所轄的衛所並非只有軍戶,一樣也有民戶,而且都司本身還有司法管轄權,可以說是國中之國,權力極大,將都督府拆分成五部,只是分權,並沒有權責上的限制。
五軍都督府有統兵權,卻無調兵權。一旦國家用兵,是由兵部下發調兵文移,從各衛所抽調戰兵,指派總兵官為將。所以兵部有調兵遣將之權,但本身手裏是沒有兵的。
同時為了做到軍事保密,五軍都督府下轄的軍戶丁口,從不報備兵部知道。明朝的兵部尚書,根本不知道國內有多少衛所兵。而五軍都督府掌握在固定幾家勛戚手中,時日一久便盤根錯節,又有上下其手的空間,最終導致衛所屯田被世襲軍將侵吞,軍戶逃籍,轉為將領家奴。
到了嘉靖之後,五軍都督府甚至失去了事權,全面淪為勛銜。其統兵職能落在兵部頭上,而衛所卻已經全面崩壞,無兵可調,只能允許募兵制大行其道。這又成了國家軍隊向將領私人軍隊轉化的淵藪,最終釀造出晚明的藩鎮。
沒有一個當權者會忽視兵權,更不可能讓手中的兵權旁落。
朱慈烺是皇明太子,不是大將軍,不可能所有精力都放在軍事建設上,所以從制度上杜絕這支軍隊倒退回私兵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尤其趁着現在軍中還算乾淨,山頭派系還沒有出現,更有必要在制度上加以明確。
「五軍都督府我還是想歸於一統,重設洪武初年的大都督府。」朱慈烺道:「但都司衛所肯定是要撤的,所以都督府的權責只在於統兵、練兵、募兵和打仗。下分總參謀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和總訓導部。簡單來說,總參謀部管怎麼打贏仗;總後勤部管衣食住行;總裝備部管武器裝備;總訓導部管士兵們腦子裏在想什麼。」
「兵部主要還是管老幾樣:餉費核發、調兵遣將、將領升降、賞功罰過。」朱慈烺道:「如此一來。兵部就不能不了解軍隊狀況。不光是要從都督府拿資料,自己還要加以核對,以免都督府再次**不堪。」
孫傳庭微微點頭:皇太子這是用兵部來監管都督府,仍舊是以文統武的路數。至於兵部本身的德能勤績,仍舊是在都察院考核。如此從制度上看,各部的權力就平衡了。照老制度,兵部是完全無法插手都督府事務的。
吳甡在一旁聽了,也覺得這是個四兩撥千斤的好法子,心中不免讚嘆:這種法子殿下也沒找人商議。自己就能想出來,這也算是非同尋常吧。
「軍事制度方面,我就想了這麼多。」朱慈烺道:「二位老先生都是老於國事的,幫我想想還有沒有紕漏。」
吳甡和孫傳庭各自想了想,最終總結道:「將兵分離,則恐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重蹈故宋覆轍。兵將一體,又怕形成尾大不掉的藩鎮。殿下此法。將兵仍在一處,然則軍費餉額在兵部。統兵、用度在督府,二者都可以直接對軍中插手管理,的確是極好的方略。」
「那內閣就照這個方略上本給皇父吧。」朱慈烺點了點頭:「他能夠隨心所欲遣派江南官員,這點小問題,應該不會加以阻撓。」
吳甡和孫傳庭不自覺地對視一眼,頗為皇太子事事都從交易角度思考感到費解——這明明是宦海沉浮數十年之後才該具有的技能啊!
朱慈烺朝椅背後一靠。道:「我有些累了,就不送二位先生出去了,還請見諒則個。」
「殿下切切保重。」吳甡和孫傳庭起身告辭。
朱慈烺的確是累了。
軍隊、行政兩邊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恰恰管理制度化是朱慈烺的優勢所在,看到低效的制度難免急着加以更正改進。也幸好他是皇明太子。又成功奪權,幾乎可以算是「出口成憲」了。
這簡直是前世夢寐以求的**帝王般的享受。
——不過要是前世的團隊集體穿越過來,效率一定更高。
朱慈烺心中意淫了一番,權當休息
二九九 江上烏帽誰渡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