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可以大大方方霸佔國家大權,卻不能接手內帑。無論如何,父子天倫是不容破壞的。只要家長健在,家中經濟大權就是父母掌管。後世推卸贍養責任只是「錢」的事,在大明卻是可以判處流放三千里外充軍的重罪。
在家教嚴明的士大夫家庭,子弟非但不能干涉家中經濟收支,其本身所獲取的收入也必須交給父母,並且被視作天經地義。五四之後傳統被打破,乃至於華夏的新生代分不清父權和族權,以為所有收入歸於宗族,那也是另一番風景。
朱慈烺不相信自己的思想能夠被大部分大明人接受,又不願意統治一個沒有親情倫理,只有法律規則的冰冷社會,所以他並不想去牴觸現行的社會規則,只能加以順應。而且他也沒有需要用錢的地方,母后將宮中生活打理得十分妥當,所以並沒有對內帑動過任何念頭。
現在皇室投資處於初級階段,基本都是空手套白狼,他說要佔多少股份就是佔多少,或是直接走賬目,或是乾股,並不需要從內帑支錢。而且可以預見,恐怕在未來數十年乃至百年間,大明皇室都仍將繼續這種資本佔有模式。
難怪馬氏說資本來到這個世界,每個毛孔都滴着血污……誰都不能顛覆「拳頭大,資本足」這一真理。
「只是負責此番南巡之事。」崇禎知道自己說得有些孟浪,哪有老子在世。家中大權就交給兒子的道理?這又不是國家政權,說讓就讓了。
「此事兒臣自會安排。父皇無須勞心。」朱慈烺道。
崇禎搖頭道:「列祖列宗都未曾有千里冶遊之事,武廟幸宣府尚且為朝臣詬病,朕幸江南,不願花國家一錢。」真正離開紫禁城遠行過的皇帝只有世廟嘉靖,不過他是回去修繕陵寢,不算遊玩。
朱慈烺知道父親的文青病又犯了,道:「兒臣不知內帑所積銀錢幾何。」
崇禎一滯,道:「朕也不知。且問了你母后再做計劃。」
朱慈烺只得應諾。
得知要去江南遊玩,周皇后當然很是高興。然而作為天家的掌家人,她也清楚皇家內帑的根底。
光復神京以來,皇店大多都被裁撤,只留下了寶和店。皇莊則被長子分給了各學校為學田校產,或是被女兒討去捐給了養濟院,僅剩下的田地大多在南海子。供宮中日常吃用都有些勉強。
不過寶和店看似什麼都不經營,每年收來的紅利卻越來越多。
從崇禎十九年的十萬餘兩,一直攀升到今年的百萬兩,而且還有繼續上揚的跡象。這是因為最初只有火藥、鋼鐵等與軍工產業的收入,隨着路況改善,馬車收益日增。而且平板玻璃、鉛筆等商品的市場越來越大,獲利自然也就多了。
當然,大頭還是來源於南洋公司的分紅。
荷蘭人將台灣視作商業中轉站,朱慈烺卻知道台灣的甘蔗種植才是真正的經濟大殺器。原歷史時空中,荷蘭人要再過三年才能領悟的事。被朱慈烺提前上演。從福建移民去的漢人大量開墾甘蔗園,製造砂糖。而且榨過甘蔗汁的甘蔗渣可用來釀酒、造紙。都是大明迫切需要的商品。
這其中朱慈烺還提出了用炭過濾糖水脫色設想,製造品質上乘的白砂糖,這無疑為打開東南亞和日本市場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從東南亞獲得的印度香料,也為甘蔗酒精的再加工找到了新路:製造香水。
因為甘蔗酒(朗姆酒)的口味實在不為明人接受,所以目前甘蔗酒精大多被蒸餾成醫用酒精,從收益上而言比香水的利潤低得多。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外市場,肯定是一個明顯的利潤增長點。
「現在內帑存銀一百三十萬兩有奇,總不能為了出去玩一趟就全部花完。」周后在統計了南幸所耗費用之後,略有遺憾道。
國變之前,李明睿勸皇帝南幸南京,卻因為花不起錢而作罷。那時候崇禎再不顧面子,光是隨行人員的伙食他都承擔不起。
朱慈烺看了母后統計的表單,道:「護衛這一項需要二十萬兩,這是可以省下來的。」
「人吃馬嚼,兩千餘里,怎麼省?」周后疑惑道:「難道不帶護衛?」
「調兩個師長途拉練,地方巡檢司沿途接受大閱便是了。」朱慈烺道:「這銀子在軍費里已經花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