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筆趣小說網 www.dabiqu.com
入得八月,江淮平原種植的水稻已然抽穗,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的稻田皆是微微泛黃,再過月余,又要迎來大豐收。筆神閣 www.bishenge.com
近年來,大農府不惜投入巨貲,在大江中下游流域大力推廣水稻種植,稻類擇取乃至種植範圍更是經過審慎權衡的。
早在夏朝之前,華夏先民就曾多有種植水稻,夏禹曾令益予眾庶稻,蓋因其可種在卑濕之地。
然華夏先民多聚居於大河流域,覺着大江以南之地悶熱潮濕,且多山地,是窮苦蠻荒的地界,故鮮少會遷徙到大江以南,尤為偏荒的諸越之地更不必提。
楚族先人就曾被中原諸侯國稱為「淮夷」,後楚人首領得周成王賜爵,遷徙至荊楚之地立國,篳路藍縷,開啟山林,到得戰國更成為可與群雄逐鹿中原的強盛之國。
饒是如此,楚人卻也沒有大量種植水稻,而是如北方諸國般,以粟禾種植為主,蓋因水稻喜濕,須建渠引水,灌溉水田,比粟禾難伺候得多,且畝產也不比粟禾多,對境內多山林且戰端頻仍的楚國而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去種植水稻實在不划算。
官府以粟谷計算賦稅,老百姓自然更不會種水稻了,故華夏的水稻種植在史上是出現過倒退現象的,到得漢代,居住在大江以北的農人有很多甚至一輩子都沒見過水稻。
在劉徹尚為太子時,遺孤內院的農學院就已在南山腳下試種水稻,不斷進行選種育秧,待得劉徹登基後,帝國科學院的農業研究所和少府的渭北種植園更是對水稻種植的各項農藝投入龐大的人力財力。
經過十餘載的不懈努力,種稻農藝不斷改進提高,已然為大範圍推廣水稻種植打下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最先大範圍試種的地域,卻非大江以南的郡縣,而是居於大江北岸,淮水以南,那片沃野千里的江淮平原。
農作物改良不同工業發展,現今大漢可沒甚麼轉基因技術,任何冒進的農業政策,都可能會導致極為嚴重的惡果。
雖說大漢近年糧食產量過剩,但若因朝廷推行的農業革新出了岔子,使得大片地域糧食絕收,朝廷乃至皇帝的威信無疑會遭受重創,皇帝指不定還要被迫下詔罪己。
相較關中和江南郡縣,江淮平原的冷暖和濕度皆適中,可讓關中地界培育改良出的新稻種獲得循序漸進的氣候適應期,避免出現太大的「水土不服」,導致急劇減產甚或絕收。
不但要在江淮平原先行試種,便連稻種的擇取也要慎之又慎。
農業學博士和農匠們已培育出優良的稻種,若氣候條件合宜,甚至能使其一年兩熟乃至一年三熟,然在江淮平原試種時,卻沒選取這些一年多熟的稻種,而是特意選種中稻,一年只種一季。
所謂中稻,是相對於一年兩熟的早稻和晚稻而言的,亦可稱之為半晚熟稻,乃是一種在季節上處於早熟類型和晚熟類型之間的中熟類型稻。
之所以一年只種一季中稻,除卻是要腳踏實地的「先求有,再求多,後求好」,亦是考量到大漢近年糧食產量過剩,且大漢百姓已習慣吃粟米和用小麥磨製的麵粉製作的面點,飲食習慣非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稻米若是種多了,怕是賣不出去,只能讓各地常平倉用公帑購糧入糴,堆積久了變作陳糧,無疑是巨大的浪費。
皇帝劉徹特意與群臣商議過此事,想找個法子讓大漢百姓能逐漸接受稻米,好歹捨得偶爾花錢去糧肆買,換換口味嘛。
朝臣乃至其轄下的各府署官員對稻米倒是不陌生,這要歸功於每日中央官署為他們提供的那頓免費營養早膳,米粉,米糊,米糕,米餅,庖廚用稻米製作出美食種類繁多,且味道着實不錯。
不少大臣吃上了癮,還不忘去尋少府諸官,問問何處能買到那稻米,故渭北種植園每歲種出的稻穀,除卻留下繼續培育的良種,及專供宮中尚食監和皇親苑的部分,餘下的大多都教世家權貴買走了。
反倒是南山官田產出的稻穀大多留下育種育秧,逐年擴大耕種面積,也正因如此,江淮平原在推廣大範圍試種時,優良稻種的數量還是較為充裕的。
大漢現下的任官體制雖仍以世襲和舉薦為主,然能入列朝堂且站穩腳跟
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