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章的標題,大盟是否眼熟?嘿嘿,曙光,光曙也,這是敬獻鳳兄的。⊙。⊙感謝趙無恤2014、ug兩位仁兄風雨相伴,不離不棄。謝謝蘇梨氏盒、冰火紀、冉閔屠胡給予本書最終支持。)
中國一向是改朝換代,你方唱罷我登場,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那麼可不可以打破這個鐵律,來個易朝不易名呢?
不廢漢,只代漢;不改朝換代,而是沿用大漢之名。這個決定,無疑十分大膽,也給諸將帶來新的思路。或許,這就是破局之法。
馬悍一番話,如石破天驚,在諸人心中掀起滔天波瀾。
賈詡反應最快,首先拍案叫好:「主公若欲立新朝,詡擬十年之期可成。但若是繼我大漢,不改宗廟,詡可保證,三年即成。」
華歆也連連點頭:「漢室猶在,馬氏興之,重振之功,不啻田齊。」不愧是「龍尾」,博覽群書,一下就找出上古先例,為馬氏代劉,提供了一個重要依據。
馬騰更是興奮得直搓手,老馬家祖墳冒青煙了,出真龍啦。
臣下廢君,取而代之,不更國名,只改姓氏,歷史上有沒有先例呢?
答案是:有。
公元前386年。齊國上卿田和,放逐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為周安王冊命為齊侯。公元前379年,齊康公死,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這就是戰國初期重大歷史事件之一的「田氏代齊」。
田氏代齊,廣義上說,從田完入齊開始算,經歷近三百年;從狹義上說。從田乞的「大斗出,小斗入」。使「齊之民歸之如流水」算起,歷時百年。終於完成一個空前的謀國壯舉。事實上,若不是馬悍打破陳規,提出代漢之說。田氏這一壯舉也將是絕後的。
馬悍並不知道先秦時期有這麼一段歷史,而賈詡、許攸、張昭、華歆俱是飽學之士,甚至就連李典這樣的儒將對先秦史籍的了解也多過馬悍,他們未必不知有這種政權平穩過渡方式。之所以最終是馬悍提出而不是這些鴻儒獻計,原因很簡單這種事,別人是萬不敢進言的,只能由你做主公的自行提出,你若想不到,那就沒法了。
馬悍保留漢之國名。很重要的一點源自他的後世情結。再加上現實困局國與家的困局。而保留漢之名,能最大限度減弱天下反對之聲,相對順利完成政權交接。
當然。馬氏代漢與田氏代齊有所不同,人家那是戰國時代,諸侯爭雄,有周天子承認就算名正言順。而眼下的漢朝卻是大一統王朝,需要取得承認的人已經從一個周天子變成千千萬萬個士族豪強。若不能爭取這個階層大多數人支持,就算這一代人變了天。下一代還會變回來。就象那位曾經也想過萬世一系的千古一帝一樣,只二世而亡。
馬悍比誰都明白。從大將軍到皇帝,看似只是一步之距,卻是魚躍龍門。這是個全新的戰場,在這個戰場上,他雖擁有巨大優勢,但無疑還是一個剛上路的新手,缺乏經驗。好在身邊有着這個時代最傑出的政治、謀略人才,可以很好的彌補他的不足……嗯,說到政略人才,似乎有位頂尖牛人正在南陽躬耕啊,該是把他找來的時侯了。此外那司馬懿也得好好利用,而敕免司馬兄弟,也等於把河內司馬這個望族拉到旗下。
確定下這個基調後,諸將及謀士們紛紛獻策獻計,其中以華歆的一條策略最具建設性。
華歆提出,馬氏繼漢,最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祭祀。國之大事,在戎與祀。古代中國是一個最講究禮祀的王朝,對於任何一位上位者而言,此乃根本。華歆的建議是,可以「一國兩祭」,即兩套祭禮,祭先祖與外祖。以馬悍的身份,完全可行。
賈詡、許攸、張昭、李典皆撫掌曰善,如此一來,必可贏得宗室的諒解與好感,這條登位之路的荊棘也會少些。
馬悍暗暗點頭,這傢伙,不愧是日後能當太尉之人,果然有很強的政治才幹。
伊水之畔,秉燭夜談,議至天明,眾皆不覺,最後確定兩條原則:一是徐徐圖之,待天下大定,四海昇平後再啟動計劃;二是不改朝換代,仍以漢為名,儘量將反彈減弱至最低。
馬悍要上位,必須得到三方面支持:軍隊、朝堂、皇室,缺一不可。前二者沒有問題,至於後
第四百五十三章 【曙 光(大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