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大盟!謝謝光輝的憲章、ufgw)
~~~~~~~~~~~~~~~~~~~~~~~~~~~~~~~
在接下來半個月的時間裏,馬悍一邊轉移遼西三城,尤其是白狼城的人口、錢糧、物資、牲畜,盡數移到遼東,還原三城的軍堡性質,一邊盤點遼東底子,也就是公孫度留下的遺產。
應當說,公孫度留下的遺產,着實豐厚,遼東的底子,百倍於白狼城。如果馬悍不是突襲加速戰,而是與公孫度正面對決,打常規戰的話,勝負難料,若再拖久一點,以遼東如此雄厚的底子,白狼城還真玩不過。
首先是馬悍最關注的人口,遼東郡,治襄平(今遼寧遼陽),領十一縣:分別為襄平、遼隊、新昌、安市、汶縣、平郭、沓氏、西安平、番汗、望平、無慮。全郡人口至漢末時為六萬。
其周邊附屬郡縣包括:
遼東屬國,治昌黎(今遼寧義縣)。領五縣:昌黎、扶黎、賓徒、徒河、房縣、險瀆,人口兩萬。
遼西郡,領五縣:陽樂、臨渝、肥如、海陽、令支。其中只有陽樂在遼東勢力範圍內,其餘四縣,均為幽州公孫瓚控制。人口不足兩萬。
玄菟郡,治高句麗(今遼寧瀋陽東,非高句麗國)。領五縣:高句麗、候城、西蓋馬、遼陽、高顯。人口四萬三千。
樂浪郡,治朝鮮(今朝鮮平壤南)。領18縣:朝鮮、占蟬、遂城、讓邯、渾彌、增地、驪望、鏤方、樂都、灞水、屯有、含資、提奚、帶方、海冥、昭明、列口、長岑。人口二十五萬。
青州東萊郡,治黃縣。領十二縣:黃縣、嵫國、曲城、掖國、當利、盧鄉、牟平、東牟、昌陽、長廣、不其、黔陬。除不其未納入遼東勢力之外,其餘十一縣。合計人口四十二萬,超過以上所有郡縣的總和——中原就是中原,真不是邊郡可比的。
中遼郡為公孫度從遼東分出,故算在遼東郡內。
也就是說,至漢末時。遼東及其周邊郡縣總人口,合計為四十萬,尚不及青州一個東萊郡多。當然,這是漢末的統計,到三國亂世來臨時,這個數字就反了過來。
當天下紛亂。中原天災頻仍時,遼東諸郡中,除了遼西與遼東屬國在二張叛亂時迭遭摧殘,人口損失較大外,其餘郡縣。非但沒損失,反而略有增長。反觀青州這個黃巾為禍最烈之地,人口損失最為慘重。至公孫度遣柳毅、公孫模渡海南取東萊時,昔日四十餘萬人口的東萊郡,只余不足十五萬了……
東萊的人口損失,並不是說這些丁口都死於戰亂。事實上死於戰亂的不過三分之一,另三分之一被裹脅為亂賊,還有三分之一。則渡海入遼東了。這就是遼東人口最大一塊來源——流民。
自馬悍接手遼東,編籍入冊的流民就達三十五萬之多,半數來源於青州。加上遼東諸郡四十五萬人口,以及他這兩年努力從中原引入遼西的近五萬流民,還有一些不在籍的黑戶,遼東諸郡加東萊郡人口,總計約百萬。其中直屬於他治下的兩個郡:遼東郡人口三十萬,東萊郡人口十五萬。佔總人口量約一半。
這,就是他立身求存。進而爭霸天下的資本。
當然,無論是求存還是爭天下。光有人口是遠遠不夠的。劉表的荊州,人口不可謂不多,漢末統計荊州人口達六百二十萬之巨,加上戰亂南渡的流民百餘萬,至赤壁之戰前,荊州人口總量已超過八百萬,帶甲之士數十萬,最終還不是在曹魏兵鋒之下,分崩離析。
所以馬悍在看過人口籍冊之後,心裏大致有譜了,接下來重點關注軍隊。
直屬公孫度指揮的遼東軍分佈於兩個郡,即遼東郡(包括中遼)與東萊郡。遼東郡共有在編官兵三萬四千人(包括沓氏水軍),東萊郡有六千人,總計四萬兵馬。因先後被馬悍之白狼軍消滅四千餘人,遼東本郡兵馬已不足三萬。
三萬兵馬,這數字看上去不算多也不算少,但分攤到遼東十一個縣,那就真的是少得不能再少了。是遼東缺人缺糧麼?是也不是。遼東人口為三十萬,備兵四萬,人口與軍隊之比為九比一,即九個遼東人供養一個士兵,這是一個政權穩定的臨界點,若再徵兵,就超過了百姓承受能力,反過來就會影響遼東政權。
第一百九十九章 【公孫度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