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軍士兵復員回家鄉的生活,是這麼貧困的生活,難怪這麼多士兵死活不肯復員回家!
葉展雄他們挑選了其中三千四百多個士兵。全本小說網|
本來挑到近二千個時就覺得夠了,但面對這些士兵的加入保安隊的渴望,葉展雄他們實在是不好意思拒絕。
趙文化把他們在上海的生活和訓練情況作了有點水分的吹噓。
上海的馬路多麼平、多麼寬!上海的高樓大廈多麼高,抬頭看時帽子都要掉下來!天天有魚肉吃!看看我們用的槍!訓練的水平高,……
外面再一傳說後,想去上海的士兵就更多了。好在他們只需要在沒法安置的二萬多士兵中挑人。沒挑上的士兵就回家,或者在財迷的農牧場工作。
西北軍中以體格好、力氣大為好兵的標準。而財迷要的是射擊準的、冷靜的、頭腦好、學習能力強的,挑中到上海的有些兵看上去瘦弱一點,但有不少聰明好學的、機靈的,戰鬥經驗多。
西北軍對知識分子是「敬重而不重用」,讓他們在軍隊中擔任參謀、文書等職。而他們的軍官都是打出來的,以勇敢晉升。所以,有好多原西北軍中的「知識分子」,這次被挑到了財迷手中。
剩下的人,都不肯回家。財迷只好把他們全部安排到農場裏,並答應以後有可能,優先招他們出來當兵,這才讓他們都服從安排。
這些到農場的士兵畢竟見識比一般農民多,還認識了幾個字,所以他們都成了農場的小幹部。財迷的這些農場,也因此都有點像部隊化農場。
在西北辦農場時,財迷又認識了一個在這個時空的名人:朱慶瀾。
朱慶瀾(1874~1941),字子橋,浙江紹興柯橋漁後村人。前清時任四川陸軍第十七鎮統制,與同盟會員程潛等編練新軍,成為西南主要軍事力量。辛亥武昌起義,響應革命,宣佈,被推為四川大漢軍政府副都督。民國元年(1912),任黑龍江督署參謀長,後改任護軍使兼署民政長、巡按使、黑龍江省將軍。一九一六年七月,受段祺瑞任命為廣東省長。一九一七年七月,任廣東新軍司令。張勳復辟,首先通電聲討,響應孫大總統「護法」主張,電請來粵主持大計。7月17日,孫大總統率起義海軍及部分國會議員抵粵,備受歡迎與支持,並從省長警衛軍中撥出二十營改編為護法軍。段祺瑞對此大為不滿,為逼走慶瀾,下令改長廣西,遂不得不離開廣東。後寓居上海。
一九二二年,應張大帥之邀,重返東北,任東北特區行政長官兼中東鐵路護路軍總司令。積極維護國家主權,將鐵路沿線俄人所佔100多萬畝土地全部收回。
他曾是高官,官至都督、督軍、省長,是軍政要人,在現代中國史上舉足輕重。他是辛亥革命前後叱咤風雲的名將、「封疆大吏」。
孫大總統先生曾誇他:「是位難能可貴的朋友,是個卓越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對他,蔡廷鍇自稱「老部下」,李濟深贈送勃朗寧,足見他的資歷和地位。
這位老前輩現在是全國最著名的慈善家。去年大災中,朱慶瀾以華北慈善團體聯合會的名義聯合慈善團體組織,提出「三元錢救一命」的口號,籌集到百萬元以上捐款,購糧萬擔,救濟災民約百萬人。當時災情波及多省,萬擔救濟糧不敷分配,朱慶瀾又親赴東北找友人購糧。時值中原大戰、交通阻塞,朱慶瀾押解救災糧克服重重困難由瀋陽西行。到天津時,前清遜帝溥儀也被他的義舉所感動而捐款。
糧食解決後,災民過冬又發生困難。朱慶瀾趕赴天津,募藍土布一萬匹運往西安,發給各地無衣者。他特別關注災區兒童的生活和教育,曾促請馮玉祥讓出兵營300餘間,成立西安災童教養院,又在災情最重之扶風設立教養院,收養災童數百名。
財迷到西北辦農場時,朱慶瀾還在西北一帶救災。朱慶瀾還記得財迷這個又捐款、又收養災民的「上海慈善家」,見他又來西北辦農場,很高興,一切都大力支持。
難得啊!難得!這麼年青有為!這麼急公好義!災民幸哉!國家幸哉!阿彌陀佛!凡有用得着我這把老骨頭的地方,儘管開口!
財迷這個「上海年青慈善家」慚愧啊!財迷來辦農場,本來並不是因為救災。
財迷麥子種子多
第六十九章朱慶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