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戰場之上情況複雜、瞬息萬變,雖然說起來有一定的應對之法,但那只是大致的規律,要將規律靈活地用於細處,其實極不容易。下品的將軍,往往只懂得如何列陣,步兵遇上馬隊,用密集槍兵,弓手射箭過來,則舉起盾牌。中品的將軍,能夠知道這些事情為何要這樣去做,懂得大部分的變化,亦懂得為何產生這樣的變化,由此能知道在怎樣的情況下,步兵能與騎兵對沖,怎樣以槍兵應戰密集的弓箭……
一如人之成長,小的時候,人們總是追求天地間的一定之理,以為我懂得了一個道理,懂得了一句有意義的話,我的人生就能找到方向。但事實上,人的成長卻並非以這樣的模式出現的。你可以找到無數句看似有道理的話,甚至每一句話,都存在與它意義相反的同樣有意義的言語。
然後人們開始去看,別人說這句話時,經歷的是怎樣的過往,存在於怎樣的環境,當人們終於能夠感同身受,能理解前人的這句話是因為怎樣的緣故而說出來的時候,智慧,才真正的得以傳承。等到學習者終於能夠理解許多人思維的核心所在,能夠因此對比、舉一反三的時候,他可能才剛剛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而脫離讀了幾本書,僅能拿着名言賣弄的境地……
道理是這樣說。
大部分的情況下,陳規還是有力量的。尤其在這年月的戰場中,交戰兩方,力量、士氣往往相差懸殊,許多戰場的狀況基本上就是碾壓而已,若是再合一點兵種克制。往往就是很好的局面了。
世事大多是平庸的,一如後世,世上多的是只懂背名言警句和心靈雞湯的,甚至於連名言警句、心靈雞湯都不會背的,也一樣能活下去甚至覺得活得不錯。但是在這之上,有方向有目的有辨別地付出十倍的努力。汲取和參考他人的智慧,最終形成自我邏輯體系的人,才能夠應付一切新奇的狀況,而老實說來,真正能夠站到社會高層、頂層的人,除了二代,一定都擁有完整的自我邏輯體系,無一例外。
當初的潮白河一戰,需要動用的。只是對於兵法的熟練操作。而這一次的夏村之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受到考驗的,便是智慧了。
在榆木炮的成排封鎖,弓箭收割、重騎碾壓之後,張令徽、劉舜仁能夠組織起遠距離的輪番進攻,說明他們為將的本領還是在的。但也僅僅如此了,如果只是這樣打下去。他們的一萬人,根本就不夠在夏村這一片耗。尤其在炮火、重騎的威脅下。人員劣勢、戰意也未必爆棚的情況下打的攻堅戰,一旦硬碰,怕是會全都埋在這裏。
也是郭藥師來得太快,方才改變這一狀況。在十二月初三,他的陡然出手,實實在在地表現出了對方作為名將的品質。在短短時間內認清火器的局限,以火箭作為壓制,而後讓衝鋒的士兵彼此拉開距離,到了木牆之下,方才發起強攻。一輪不行,立刻退走,在短時間內,委實令得夏村一方,有些左支右拙、手忙腳亂。
但是沒有人的戰爭智慧是專為應付常理之外的東西。當夏村的守軍對榆木炮的安放、發射做出調整之後,火炮的發射、尤其是怨軍處於攻城狀態時的齊射,劇烈的聲光效果仍舊會對對方的戰意產生極大的影響,郭藥師指揮下的數度強攻、縱然在有火箭壓制的情況下,仍舊被夏村榆木炮窺準時機的發射給硬生生的打散。
他隨後改變策略,開始對東面城牆做大規模的單點突破,選取的方位,就是曾經有八百人被殺的那一段。
當初為了誘使進攻軍隊選擇這裏做突破點,這段營牆外圍的防禦是稍微薄弱的。然而在三萬大軍的集結下,郭藥師已經不用考慮那百餘重騎的威脅,這裏就成為真正的突破口了。
十二月初四的下午,大量常勝軍士兵是真的踩着同伴的人頭和屍體開始進攻,周圍的營牆也開始遭受一輪一輪火箭的襲擊,夏村的守軍同樣用弓箭還以顏色,到得傍晚進攻最為激烈的時候,營牆上段的側門陡然打開,百餘重騎整齊列隊。片刻之後,二十餘門榆木炮在營牆南面同時發射,大量的弓箭配合着,對進攻的軍隊打了一次反擊,而重騎只是虛晃一招,不久後又關門回去了。
此後雙方便是一直的鬥智鬥勇。常勝軍的士兵戰力確實是高於夏村守軍的,並且人數多達
第六一一章 超越刀鋒(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