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清揚,雲落與柳熏漫遊西湖,順湖濱漫行,不過西泠橋而右轉,在孤山公園大門前右側,走進了掩映於綠樹濃蔭中的一座中西合璧的兩層樓建築:華國印學博物館。
華國印學博物館是由西泠印社籌建的第一座集文獻收藏、文物展示、學術交流於一體的印學專業博物館。濃郁的學術氛圍和宜人的自然風光相融合,使之成為一座國家級的園林式博物館。
雲落看着這裏,就想到了秦仁給的那塊頂級玻璃種的藍水翡翠製成的竹茶印,柳熏一心修行,對印章之學是不懂的,不過跟着雲落,倒也有趣。
在重檐翹角,台樓環廊的正門西側赫然矗立着一尊漢白玉龍鈕巨印,邊款為已故西泠印社社長的七個大字「華國印學博物館」。有「天下第一印」之美譽,是印學博物館的館標。
博物館後面依山勢建迴廊連接西泠印社孤山社址,與印社原有的人文景觀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是國內獨特的園林式博物館之一。
柳熏當前拉着雲落由正門步入大廳,迎面是一扇花崗岩浮雕玄關,上面鐫刻着數枚細膩精緻、典雅富麗的印章,濃縮了印學三千年的歷史,這便是「歷代璽印廳」。
一方方雕刻精美、古樸雄勁的印章,在蒙蒙的光線下,顯得更加神秘和悠遠。精品展示櫃和展示櫥窗卻分外明亮,恰如眾星烘托的「秦時明月」,使人置身於華國印學發展的時空長廊。
隨着腳步的挪動,歷史從遠古的商殷時代開始流淌,那一件件彌足珍貴的實物,向人們娓娓訴說着印章伴隨着文字的出現。從捺印紋樣到作為憑信器物的演變過程,隨着歷史的變革,璽印在形制、印材、情趣及鑄鑿工藝等方面的不同而呈現出的迥異風貌。
雲落細細看過,和柳熏步入二樓的「流派印章廳」,這裏名家匯集,流派紛呈。明清時代。由於作者審美追求、書法修養、刀法技巧的各異,遂形成了風格不同的印學流派,並各有千秋、各領,印章藝術由此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同時,對古文字的研究和引用、印譜的集錄編纂,逐漸成為一種具有豐富內涵和**的藝術樣式篆刻,與此相適應的印史、印學理灤究的不斷深入,發展成為一門專門的學科印學。
印章,它從「信物的憑證」和「權威的象徵」。發展到篆刻藝術,歷經三千七百多年漫長的演變過程,如今已發展到了繁盛時期,在方寸之間給人們帶來了無窮的藝術享受。
所謂篆刻藝術,乃於金屬、象牙、犀角、玉、石等質材之上雕刻以篆體文字之藝術。因以製作印章為主,又稱印章藝術。作為國粹之一,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形成了一以貫之、厚重的悠久傳統。
篆刻工藝的材料有水晶、玉、金屬、獸角、象牙、竹、木、石料等。其中。使用最廣泛的是石料。華國的篆刻藝術之所以豐富多彩、流派紛呈,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入印文字的形體美在起作用。
由於千百年來的演變和發展,華國文字的書體複雜多變,具有豐富的藝術性。從體式來看,分為真、草、隸、篆;從藝術來看,各種體式又有不同的書寫風格。
正因為華國文字具有這些特點,才使得篆刻這門以文字書寫形式為表現內容的傳統藝術。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入印文字的採用,一般以大篆、小篆和漢篆為主。宋元之後,用字範圍漸有拓寬,隸書、楷書,甚至行楷等。有時也被引人印章。即以篆書入印而言,流派印章興起之後,所取範圍也日趨廣泛。
諸如甲骨、兵器、石鼓、詔版、泉布、瓦當等實物上的文字,無一不在篆刻創作的文字取資之內。特別是明清之際,流派作家中的幾位巨將,能成功地以自己獨具風貌的篆書入印,使篆刻入印文字的借取空前廣博,而這也正是形成印章各家各派的基因之一。
以真、草、隸、篆中的一種篆書來說,就有好多門類。秦以前的統稱大篆;秦統一後的文字,稱小篆,漢代則出現了一種專用於摹印的書體稱繆篆。屬大篆範疇的,有金文、石鼓文、籀文;秦篆類的包括詔版、權量書體;漢篆則還有漢磚、碑額書體。
而且在篆書中,一個字往往出現多種寫法,有的甚至多達百餘種。但是不論篆書有多少類別和多少寫法,歸
第四八五節 竹茶有印古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