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天氣已經轉涼,北方的樹木亦是掛上了枯黃之色。風吹過,落葉在半空中盤旋、舞動着。
「踏踏踏!」
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傳來,地面微微發生了震動。
那些本來勉強掛在樹梢上,仍捨不得落下的樹葉,終究是無奈地飄落下來。
一支頭抹黃巾的三千騎兵,在官道上疾馳而行。當先一員大將,手握四米長槍,馬背上掛着一張黝黑的大弓,還有兩壺箭矢。
這員大將正是陳旭,他故意將營寨讓給經縣百姓以後,就帶領着手下眾人向薄落津趕來。
「眾軍止步!」
陳旭先是大吼一聲,讓身旁的兵卒拍馬向後面傳令。等到全軍都聽到止步的將令以後,最前面的陳旭才勒住了胯下戰馬的韁繩。
戰馬嘶吼一聲,前面的雙蹄人立而起,終究是止住了奔跑的勢頭。
幾千人在路上騎馬奔馳,想要停下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現在的黃巾軍,他們的騎術都還不十分精湛。
若是前面的騎士突然停了下來,後面的騎士一不留神的話,很容易連人帶馬撞在前面的騎士身上。
所以,騎兵衝鋒,並非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排着整齊的隊形,一騎士個挨着一個,一齊上前衝去。
相反,騎兵衝殺,彼此間相隔的距離都非常遠。就像後世的汽車要保持車距,免得被追尾一樣,騎兵之間,亦是要保持相對安全的距離才行。
中國的騎兵發展起於戰國時代,到了漢武帝期間,由於北逐匈奴,使得騎兵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高潮。
然而,騎兵對於馬匹、騎士以及騎兵意志力的要求,卻是非常重要。
相同兩個騎士,漢武帝時期的中國騎兵,就遠遠比不上匈奴騎兵。
漢代晃錯曾在《言兵事疏》中,說匈奴有三大長處為漢軍所不及: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其二,險道傾厭,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其三,風雨罷勞,譏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
第一條『上下山阪,出入溪澗』,就說出了匈奴馬匹的強大適應能力;第二條『險道傾厭,且馳且射』,點出了匈奴騎士強大的控馬能力;至於第三條,更是指出了匈奴騎士強大的意志力。
前面兩條都好理解,至於意志力,很多人卻是沒辦法領會。
其實,騎兵雖然有坐騎代步,但是他們卻往往比步卒更加勞累。騎馬長途奔襲、打仗,遠遠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容易。
騎士們長期騎馬,就容易形成羅圈腿,大腿內側也很容易被磨破。騎馬奔襲顛簸起伏,一天下來,很多人都無法承受住這種折磨。
只有當騎士們騎術精湛,人馬合一,能夠在馬背上吃喝拉撒以後,才會成為真正的精銳騎兵。
後世,把騎兵發揮到高潮的,正是宋代的幾個外族。
遼國起於草原,他們之中的男子,自幼都生活在馬背上,所以騎術都十分精湛。
及至後來女真人崛起,建立金國,他們的鐵浮圖和拐子馬,更是所向披靡。
而缺少馬匹的宋朝,就成為這個國家肆意欺凌的對象。
到了蒙古人崛起的時候,他們在敵人眼中更是成了恐怖的象徵。蒙古人把騎兵戰術,推到了冷兵器時代的頂峰,長距離奔襲,迂迴包抄等騎兵的優勢,都被發揮到了極限。
蒙古人實行百戶、千戶制,全民皆兵,軍官世襲。
他們『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為了保證軍隊的戰鬥力,蒙古人往往通過大規模的圍獵來鍛煉部隊,對於兒童,也從小就專門訓練他們騎馬射箭的能力。
正是這樣一個民族,才由一開始的被金國欺壓、剝削,到最後的滅金、滅西夏、滅南宋。及至最後,蒙古人向西擊敗歐洲聯軍,一直打到了荷蘭的鹿特丹。
可以說,蒙古人生在馬背上,死在馬背上。他們的騎士,是真正人馬合一,把戰馬當做自己的身體。
一片落葉隨風而至,正巧落在陳旭的頭髮上。他伸手將落葉撥了下去,在心中暗暗想到:「現在的黃巾軍騎兵,還是太缺乏訓練了。」
「他們的騎術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