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已經介紹過了,因為受到地理,民族,以及周邊環境的影響,德國海軍並沒有優勢,在北大西洋上並沒有任何有效的作戰基礎。這也成為了德國海軍脖子上的枷鎖,雖然上百年來,數代德國海軍的建設者都滿懷雄心,都努力使德國成為海上強國,並且在上次大戰的時候幾乎具備了向歐洲的傳統海上強國英國挑戰的能力,可自從「日德蘭海戰」失敗之後,德國海軍就一蹶不振,再難恢復往日的雄風了。
一戰後嚴重的經濟危機使德國連6軍的正常展都無法保證,就更難以向海軍投入大量經費,就算德國海軍制訂了長遠展計劃,可這個計劃拖了十幾年都沒有能夠正式開始。在該計劃中的那些戰艦也都是停留在設計圖紙上,而且隨着技術的進步,設計方案改了又改,可真正開始動工建造新的戰艦,還是唐歷17年的事情了。而這時候,德國海軍在上次大戰中倖存下來的戰艦幾乎全部退役,拆的拆了,毀的毀了,沉的沉了,能保存下來的也只能充當訓練艦使用。而此時,德國海軍所擁有的戰艦,特別是主力艦的數量距離條約規定的上限還差了很大一截呢!
德國海軍落魄到這個地步,不但是其民族的悲哀,更是誰也無法改變的事實。海軍與6軍是完全不一樣的,在一戰期間,6軍可以迅擴充,幾乎可以立即把新徵召的兵員投入到前線戰場上去,可是在海洋戰場上,不但建造戰艦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財力,物力,培訓艦隊官兵所需要的時間更長,而要形成完善的戰術體系,擁有優秀的軍官隊伍,這更是沒有幾代人。至少幾十年的積累所無法完成的。在海軍所需要的資源,人力,財力,以及持續數十年地投入等幾個條件方面,德國海軍不具備其中任何一個條件!
這些缺陷能夠限制德國海軍的展,但卻不能束縛住德**人的雄心壯志。作為一個有着悠久傳統的民族,作為一個在經歷了鐵與血的考驗之後統一起來的國家,德國人的頑強與鬥志是值得稱道的。而這也就是德國海軍所具備地優秀素質。不管條件怎麼艱難,德國海軍都在不斷的展着,向在理想中的最高目標奮進着。
在戰爭爆的時候,德國海軍的規模僅僅只有英國海軍的三成左右(按照戰艦的總噸位計算),這其中還包括了大量的潛艇,實際上,德國海軍水面戰艦的規模恐怕還不到英國海軍的兩成。
缺少制海權對德國造成地困擾是很明顯地,潛艇只能破壞海上航線,而無法起到封鎖的作用。正因為沒有制海權,德國海軍無法徹底的封鎖英國與法國。甚至無法阻止美國通過海運向俄羅斯提供戰略物資。
另外。德國不得不在控制地荷蘭,丹麥以及挪威地區部署大量的地面部隊,航空兵。以防禦英國的登6行動,這極大的牽制了德軍在西部正面戰場上的投入,也就牽制了德國向法國的進攻。反正,德國人已經吃到了確實制海權的虧,在戰爭爆之後,就努力的集中所有能夠集中起來的力量來加快海軍的展度。
一戰後,德國海軍在實力有限地情況下,先建造了「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這是德國在一戰後開工建造的第一種主力艦,因為其主炮口徑過了條約所規定的巡洋艦的範疇,而排水量又僅一萬餘噸。因此被稱為「袖珍戰列艦」。因為該艦的設計極為特殊,而且其設計思想並不為其他海軍強國所接受,因此沒有任何國家跟風建造這樣的袖珍戰列艦,德國也就僅僅建造了三艘而已。
十多年後,德國在渡過了經濟危機之後,現自己在海軍方面已經嚴重落伍了,立即就提出要建造新的主力艦。當時,要追趕英國這種傳統的歐洲海上強國是不可能的,德國也沒有那個實力。因此德國在建造新地主力艦時,明確的將另外一個主要對手——法國的「敦刻爾克」級戰列艦設為對手,要求新的主力艦壓倒這個次要對手的主力艦。可實際情況是,德國在當時是沒有辦法建造出戰列艦的,而一戰期間德國的戰列巡洋艦表現很優秀,因為德國海軍在縮減了部分性能要求之後,建造出了一種新的戰艦,這就是「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的由來。該級戰艦隻有兩艘,分別是「沙恩霍斯特」號與「格奈森諾」號,裝備28o毫米主炮(實際口徑為283毫米,後來唐帝國海軍在為巡洋艦研製28o毫米主炮時,就借鑑了德國海軍這種火炮的部分技術)9門(三座三聯裝炮塔),排水量達到了26ooo噸(實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