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的海洋是航母的海洋,也是戰列艦的謝幕舞台。不過,戰列艦並沒有被完全淘汰出去,二戰中殘酷的戰鬥證明,在某些場合,戰列艦仍然擁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當時,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立即放棄戰列艦,而是在重點發展航母的同時,也會發展新的戰列艦。
「尊嚴」級戰列艦是一戰後唐帝國發展的第一種新型戰列艦,也被公認為性能最為平衡的一級「條約型戰列艦」,可實際上,「尊嚴」級並沒有完全滿足海軍的要求,過低的排水量,狹窄的艦體,這些都限制了其性能,甚至制約了其改進的餘地。
在日本開始設計「大和」級戰列艦,美國也在着手準備「依阿華」級戰列艦的時候,帝國海軍坐不住了。「尊嚴」級實際上是無法對抗這兩種新式戰列艦的,帝國海軍需要更強大的戰列艦。因此,在下了第一批訂單之後,「尊嚴」級的後兩批訂單被海軍取消了,海軍在17年初就下達了新戰列艦的設計指標,讓四大船廠儘快拿出新戰列艦的初始設計方案來,並且通過海軍(裝備技術辦公室)的論證,然後立即着手新戰艦的全面設計與建造工作。當時海軍訂下的指標是,在21年之前完成設計,23年必須讓第一批新戰列艦下水,爭取在24年之前服役。
這個計劃進度是很匆忙的,而這次第一個被淘汰掉的就是廣州造船廠的設計方案。廣州造船廠的設計方案實際上就是放大了的「尊嚴」級戰列艦。也許,海軍可以接受這樣的航母,重巡洋艦,但決不會接受這種在老式戰艦上改進而來的新戰列艦。結果,中標的是大連造船廠,大連造船廠提交的是一種全新的設計方案。
新戰列艦被命名為「新省會」級(「省會」級是一戰期間帝國海軍最厲害的戰列艦,數次海戰的功臣,帝國能夠贏得一戰勝利的關鍵,這其實也表達了帝國海軍對新式戰列艦的期望),而新戰列艦的設計論證工作足足持續了兩年,直到19年年底,海軍才確定了具體的設計指標。
導致論證工作長達兩年的主要原因是,當時帝國海軍獲得的情報很不準確,特別是對日本新式戰列艦的情報極為不準確。17年的時候,帝國海軍只知道日本將在條約過期之後建造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艦,因此認為,日本的新式戰列艦也就最多超越「尊嚴」級(實際上,當時「尊嚴」級也正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艦)。到年底的時候,帝國海軍再次獲得情報,日本海軍的戰列艦噸位將超過45000噸,而18年中期的情報現實,日本海軍的新戰列艦的噸位還將近一步上升,也許會達到60000噸。同期,美國海軍的新戰列艦建造計劃也已經出台了,而美國海軍的新戰列艦就是完全針對「尊嚴」級而來的,而且其排水量肯定將超過50000噸。
反覆不定的情報讓帝國海軍對新戰列艦的性能要求一改再改,到19年中期時,帝國海軍已經確定,日本的新戰列艦將裝備歷史上最大口徑的主炮,而且肯定會成為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戰列艦。顯然,帝國海軍並不會與日本搞噸位競爭以及火炮口徑競爭。帝國海軍重視的是戰列艦的綜合戰鬥力,火力,防禦,速度,續航能力等性能只有有效的結合起來,那才是最好的戰艦。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帝國海軍拿出了最後的性能指標要求書。其中最主要的仍然是火力,防禦,速度以及續航能力。
海軍沒有對新戰列艦的主炮口徑做出明確要求,只是對主炮的威力做出了明確的要求。即,主炮穿甲彈要能在12海里的距離上擊穿350毫米裝甲,在8海里的距離上能夠擊穿400毫米裝甲(實際上,這已經足夠對付任何一種二戰時的戰列艦了)。大連造船廠的工程師與火炮工廠(帝國海軍的戰艦與火炮的生產是分開的,造船廠並不負責生產火炮)的工程師在經過了嚴密的論證之後,認為400毫米口徑主炮就足以滿足海軍提出的性能要求。
當時,400毫米口徑的主炮研製工作遇到了很大的難題。一戰期間,帝國海軍的主炮是330毫米,戰後是360,而在條約即將到期的時候,帝國海軍提出了發展400毫米口徑主炮的要求。研製一種新的大口徑主炮不比研製一種新的戰艦簡單多少。而當時,其他國家為了提高主炮的威力,將口徑增加到了406,甚至460毫米,而帝國海軍為了達到性能平衡的目的,要在400毫米口徑上提高威力,這就
巨炮絕唱-「新省會」級戰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