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哀乎至此,他還想到自己在論文查閱中還看到過一則來自日本歷史的佐證。
當時,日本是中國的附屬國,認中華為宗主。聽聞南宋滅亡的時候,日本全民帶孝,哀悼大宋消亡。
元世祖忽必烈聽聞此舉,大怒,藉口倭主不來朝貢,打造大船七千艘,前往攻打日本。結,果船隊未及日本島嶼,就被突如其來的風暴盡皆摧毀,全軍覆沒。於是,日本人將此風稱為「神風」。二戰中非常出名的「神風敢死隊」,就是出自這個典故。
所以,在很多日本人的眼中,崖山之戰後,中國文化與中國政權,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傳統的中國文化,是他們頂禮膜拜的。直至今天,仍然是這樣。但在日本人腦子裏,統治中華之政權,卻不再與中國文化相關聯。
歷數日本人的詩詞,都能仿效中華,做得有聲有色。但自宋詞之後,包括元曲,很少見到日本人的相應作品。不少史學家分析,這是因為蒙古入侵切斷了中日之間存在了千餘年的臍帶,日本在失去了傳統文化源流的灌溉之後,走上了自由發展的道路。及至後來,日本就以「正統文明」傳承者而自居,產生要幫助走入歪路的「支那」重歸本途的怪異思想,最終導致後來的侵華。
當然,這些言論,或許不甚全面,甚至有些悲觀。但宋之消亡,確實讓人感嘆。照晴兒的說法,宋亡的關鍵點,也就是北宋的消亡,是亡於一首詞。聽上去有趣,覺得有些道理。實際上,深究起來,都只是戲說而已。
一個國家,亡與不亡,重在自身的文治武功,綜合實力。除此之外,其它的只是佐餐,甚至只是調料而已。
正如那個「宋亡源於潘金蓮開了一下窗戶」的段子一樣。
如果潘金蓮不開那一下窗戶,她就不會打翻支撐窗戶的杆兒,也不會砸到樓下經過的西門慶。不砸到西門慶,就不會與之產生私情,也就不會毒死武大,更不會激怒武二郎一通亂殺,反上水泊梁山。
武松不反上梁山,就不會在後來宋江征方臘時,一刀剁了方臘。方臘就會起義成功,取代腐朽宋廷,改朝換代,以舊換新。華夏文明得以延續,就不會有後來的金滅北宋,元滅南宋。而此之後,不會有明清更迭,也不會有日本以「正統」自居,發動「文化一統」的侵華戰爭。
當然,這些都只是後來之人的打趣評說而已。
能說一個國家的存亡,是因為潘金蓮擔心下雨,去關了一個窗戶麼
能說烽火戲諸侯只為博得美人一笑的周幽王,就為了看不會笑的美女淡淡一樂,天天點烽火,叫嚷着狼來了,最後把諸侯全弄煩了,一個不來,以致於丟了天下。最後,就把所有的責任,都歸咎於這個不會笑的美女褒姒身上麼
不能當然不能
當然,這是心知肚明的事情,沒必要在這樣的雅趣環節如此較真。只是,提出這樣一個朝代和民族「消亡」的話題,總是要比說起「興起」要沉重得多。
等他把思緒轉回來,發現晴兒也在自己的言語中加入了與他想法類似的評價。
只聽晴兒繼續說道:「在這之後,也許是完顏亮殺戮太多,盡遭天譴,又或許是命中無此福分,在攻宋過程中,他後院失火,死於內亂。而且,雖然他文武雙全,但殘暴性格被金人所痛恨,死後貶為海陵王直至庶人。如果不是這樣,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也很可能提前遭受滅頂之災。」
「所以,望海潮引發金朝侵宋戰爭的說法實際上不無道理,甚至說它間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都不為過。不過,詞中描寫景物的詩詞吸引完顏亮的可能性並不是很大,真正讓他產生侵宋之心的,應該是經濟上的。」
「對中原富庶之地經濟資源的佔有渴望,是遊牧民族的一貫執念。正如望海潮一詞中所說的市列珠璣,意即市面上陳列着各種奇珍異寶;而戶盈羅綺,是指家家戶戶都有着異常多的綾羅綢緞。這些對於沒有穩定經濟來源的遊牧民族來說,確實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
「後來,宋人謝處厚作了一首詩專門寫這個事情:誰把杭州曲子謳,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草木無情物,牽動長江萬里愁」
「不過,話又說回來,除了這首柳永之詞外。還有人說完顏亮起兵攻
第六百五十二章 草木豈非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