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點點頭:「說來聽聽!」
「是!」老付應道:「因為我們都是公安系統的,所以打算先解決特勤支隊這個問題,也就是先易後難。」
「嗯!先易後難!先尋求一點突破,最後再解決難題,這個視角不錯!」他這時看了姜、林二人一眼,發現他們對此也非常認同,不住點頭。
老付受到鼓勵,精神為之一振。這位老刑警心裏清楚,在拿出解決辦法上得到認同,這才是最大的肯定。畢竟,這才是真正實力的體現。
剛剛唐卡借着未穿便服之事小小發飆,看似是對他們的「責備」,實際上只是在聯合小組的「外人」面前有所展示而已。訓而立威,對於二者合一,只能是拿最鐵瓷的隊伍開刀最有效。這樣一來,對於相對較生的聯合小組就會在心理上好受很多。
對於這一點,早在戰爭時期,就有着非常明確的範本。老部隊啃骨頭,新部隊吃肉。這個規矩看上去荒唐,卻是各個血與火之中拼殺出來統帥們的一致共識。
為什麼會是這樣?
難道新隊伍不是更需要錘鍊,老隊伍不是更需要保持火種麼?
這確實是一種有必要的擔心,但是與真正的效果比起來,決非起決定作用的核心因素。
核心因素是什麼?
是戰鬥力和士氣。
老部隊經過千錘百鍊,戰鬥力肯定強,士氣屬於不高不低,但肯定想打得更好,所以求戰心切。
而新部隊,剛剛組建參戰,沒打過仗,戰鬥力等於零,心氣兒卻高,渴望一戰成名,所以也是盼望作戰。
不過,戰場是不相信「盼望」的。
真正的戰場,血與火之間,只相信實力,講求的是戰鬥經驗積累出來的「素養」。單兵作戰能力,各人協同作戰能力,這些可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練出來的,就象神槍手都是一顆一顆用子彈餵出來的那樣,這戰鬥力也是真刀實槍拼出來的。
所以,新部隊雖然渴望一戰成名,但事實往往事與願違。和對面的老兵一對上槍響,是騾子是馬就現了原形,各種素養都不成,打敗仗那是必須的。
可一旦是頭一場打了敗仗,那可就真是「兵敗如山倒」。新兵蛋子的承受力,那可是來得快,去的也快。能活着下火線的人,不尿褲子就不錯了,想在後來拿起槍桿子再戰,那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了。
所以,老部隊啃骨頭,新部隊吃肉,是很有道理的。
刀兵相見,先讓老部隊上去打,噼里啪啦一頓狠揍,打到敵人十損八九,再讓新部隊上去吃肉。就象一個強壯的駱駝,已經被九十九摞稻草壓着,只需新部隊這「最後一根稻草」輕輕放上,就會轟然倒塌。
於是乎,新部隊大殺四方,砍刀切菜之間,發現這打仗也不是一件難事兒嘛,戰場也遠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
如此一來,新部隊旗開得勝,必定士氣大振。
老部隊雖說有些吃虧,但這是老傳統了,誰也說出不什麼來。而且時間一長,
大伙兒都心知肚明,誰是真正的強手,軍中自有定論。
一來二去的,七八個回合下來。這新部隊吃肉吃得多了,士氣越來越旺,戰鬥力也就慢慢地提升了,單兵作戰和各人協同作戰能力都有所增強,就慢慢可以參加一些「啃骨頭」的硬仗了。
幾場硬仗練下來,這新部隊也就徹徹底底地變成「老部隊」了。這時候,老兵在心裏就會真正明白。原來,是不是真的能打,得靠真刀實槍地干出來,而不是憑一腔熱血吹出來的。一個部隊中真正的精兵,是「啃骨頭」的老兵,而非「吃肉」的新兵。
這樣一來,周而復始,新部隊打成了老部隊,老部隊再帶新部隊。在同一個部隊中,老兵帶新兵,新兵成為老兵後,再帶新兵。如此良性循環,咱們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就是這麼打贏的。
甚至在解放戰爭里,還發生過這樣有趣的事情。
一個從國民黨軍隊中剛剛投降過來的老兵,被編在解放軍隊伍中,當作「新兵」對待。可這位「新兵」挺有見解,看到排長讓士兵們抬着迫擊炮使用,而且用手而不是器具瞄準,當即提出了導議,說這樣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