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個汪由敦,還是比較懂規矩的。他之所以敷衍皇帝,那是因為他知道有些話是不該他說的。皇上的膳食歸內務府管,內務府的事是皇上家裏的私事,也只有皇上能管,其他人是沒有資格多嘴的,所以他只好以此敷衍皇上。
不過,一個雞蛋市面上不過是幾文錢,而內務府賣給皇上居然賣到了十兩銀子,這也確實離譜。
到了道光之後的光緒,同樣是這樣。
大概是因為皇宮裏的雞蛋一直被炒高價,所以光緒皇帝也很喜歡吃雞蛋。當時一個雞蛋大概三四個銅板,但內務府的採購價格是三十兩銀子一個。有一次,光緒皇帝和老師翁同龢閒談,突然說:「這雞蛋雖然好吃可太貴,翁師傅你能吃得起嗎?」
翁同龢也算是飽讀詩書,熟知歷史之人,吸取了汪由敦和曹文正的教訓,趕緊推脫說道:「臣家中只有遇到祭祀大典才吃一兩個,平時不敢買。」
於是乎,連皇帝的老師都不敢講真話,所以光緒皇帝終生都以為雞蛋很貴,連朝廷大官都吃不起。為此,他每年單單吃雞蛋就要「吃」掉上萬兩白銀。
由此可見,這「道」自有道,可不是那麼容易破壞的,就算你手握重權甚至貴為皇帝,也常常會在挑戰這些「道」的鬥爭中敗下陣來。
比如剛剛說到的這些個清朝皇帝,還有大臣,各個時期都有「整頓內務府」、「還之正道」的聲音,真是不絕於耳,都想當改革舊習之清流。可惜,最後個個都以失敗而告終。
道光皇帝因為摳門,所以對花錢如流水的內務府最是不滿,多有訓斥。比如,道光皇帝喜歡吃「粉湯」,曾經下令內務府安排御膳房作粉湯。可是,等了多日,連一碗「粉湯」的影子都沒見到。
於是,道光皇帝就召來相關內務府官員質問。
相關官員好一通訴苦:「皇上,您可不知道,宮廷做粉湯的成本太高了,這幾天正在馬不停蹄地籌措資金呢!」
道光皇帝一聽就怒了:「一碗粉湯需要多少錢啊?」
官員回答:「在御膳房中成立專門負責粉湯的機構,增加相關的人員編制,一年大概需要五萬兩銀子,再加上原料錢。所以,皇上如果想吃粉湯的話,得給御膳房每年增加六萬兩銀子。」
道光皇帝似乎算準了他們會這麼回答,所以一陣冷笑,說道:「不必了!我登基之前,在前門大街吃過粉湯,行情都知道,一碗粉湯,兩個銅板,內務府專門安排一個小太監,每天去前門大街買粉湯回來就可以了。」
又過了好幾天,道光皇帝還是沒見到粉湯,再次召來相關官員訓斥。
可是,官員回答得特別自然:「臣等近日去前門大街找遍了,壓根兒也沒找到有賣粉湯的攤販。想是他們覺得這粉湯不賺錢,所以都撤了!臣等這幾天正打算跑遠點去買呢,可是,這也有個問題,如果跑得太遠了,粉湯端回來就不好吃了,所以正煩惱着呢!」
道光皇帝無奈地攤了攤手:「罷罷罷,是朕不該貪嘴!好吧,朕從此不吃粉湯了!」
這件事情的真實背景是,內務府派人把前門大街賣粉湯的所有攤販和店鋪都給趕跑了!
為什麼,因為這些小攤小販擋住了他們年入六萬兩白銀的「規矩之道」,成為他們眼中的惡人。所以,把你們趕跑,免得皇帝私下派人來問。
這就是他們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典型例子。
可是,你能說他們錯麼?
他們可不認為自己錯,自己一直在堅守着「道」。誰要是破壞了這個「道」,誰才是真正錯的那個人,是真的「大逆不道」。
所以,錯的人竟然是皇帝。最後,皇帝還要為此自責,親自道歉。
這個小故事反映出來的問題,看似可笑,卻非常嚴重。為了一碗粉湯,皇帝竟然鬥不過內務府!不能不說,經過幾代皇帝之後,早期建立不少功勳的內務府,已經逐漸膨脹成了一股巨大的獨立勢力。
也就是說,他們所謂的「道」,其實暗含着一種內存的邏輯,那就是內務府辦任何事情都看能不能獲取「好處」,有利的事情就辦,沒利的事情不辦。這是他們的根本價值取向,而不是聽從皇帝的命令。
利益取向,在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