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羅希洛夫格勒,是已經在列寧格勒自殺的伏羅希洛夫元帥的出生地,故此得名。
1943年6月16日下午,一個不速之客抵達伏羅希洛夫格勒市西郊。
作為ss第104「波蘭總督衛隊」重裝甲旅的先頭部隊,米歇爾·魏特曼上尉率領他的戰鬥群,第一個衝到伏羅希洛夫格勒。
迎面擊潰了一波t-34坦克群後,戰鬥群一路上可以說是暢通無阻,順利抵達伏羅希洛夫格勒西郊,停在一個名為亞歷山德羅夫斯克的小鎮外面。
視線穿過公路,可以清楚地看到亞歷山德羅夫斯克,也可以看到該鎮東面,可以說是近在咫尺的伏羅希洛夫格勒。
自己要是發動進攻的話,城裏面會不會衝出一群坦克來淹沒自己?
和天上巡邏中的fi-382型「黑鷹」直升機取得聯繫後,魏特曼上尉確定,自己的左右兩翼還算安全。
左(北)翼是大片的良田,沒有可供大部隊藏身的森林存在。
右(南)翼有東西流淌的盧漢河作掩護,要是有蘇聯人的大部隊從右翼衝過來,可以憑藉盧漢河作掩護進行防禦。
與敵人的坦克隔河對射的話,魏特曼上尉還是對自己的e-50「虎」式坦克很有信心的。
重裝甲旅的主力正在後方跟進,不會有太多危險的。
魏特曼上尉決定冒險發動一次攻擊,萬一就成功了呢?
魏特曼上尉親自率領第四連的重型坦克打頭陣,在亞歷山德羅夫斯克鎮西面發動攻擊。
四號坦克連和一個裝甲擲彈兵連迂迴到小鎮北面進行夾擊。
十輛虎式坦克排成兩行,採用了滾動突擊法,一個連的裝甲擲彈兵乘坐「狼」式步兵戰車跟在後面。
突擊部隊剛剛推進到距離小鎮不到一千米,迫擊炮彈從小鎮裏飛出,落到突擊集群中。
橫飛的彈片撞到坦克和步兵戰車上,發出叮噹的碰撞聲,卻被更加刺耳的爆炸聲遮蓋。
沒有炮彈直接命中坦克和步兵戰車,彈片撞到車身上,只能劃出幾道劃痕,刮掉一些油漆,並不能阻擋戰車的前進。
當突擊集群衝到距離小鎮大約五百米的時候,機槍子彈雨點般的飛來,然而除了撞出些火光,蹭掉些油漆外,根本對坦克和步兵戰車無能為力。
45毫米反坦克炮清脆的開火聲從小鎮裏傳出,穿甲彈打在坦克車身上咚咚作響,然而並沒有對坦克產生什麼致命影響。
沖在最前面的五輛重型坦克停車,向暴露出位置的蘇軍還擊。
高爆彈飛出,精準地飛進蘇軍機槍藏身的窗口,窗內隨後爆出大片的煙塵,屋頂也四分五裂,碎屑紛飛。
另外五輛重型坦克越過第一行的坦克,繼續引導步兵戰車發動衝鋒。
7.92毫米機槍子彈和20毫米炮彈從步兵戰車上飛出,落到蘇軍藏身的建築,在牆壁上鑿出無數蜂窩狀的彈痕。
grw34型迫擊炮接連開火,將81毫米口徑炮彈砸到蘇軍隱藏的灌木叢中。
兇殘而又精準的火力下,蘇軍的反坦克炮一門門被摧毀,炮手們倒臥在血泊中。
失去反坦克炮的支持,只有輕武器的蘇軍步兵再也堅持不住,或是連人帶隱藏的建築一同被摧毀,或是放棄鎮西的陣地,轉身向鎮內跑去。
在坦克的掩護下,裝甲擲彈兵們乘坐「狼」式步兵戰車,一路直衝到小鎮西側的建築旁,才紛紛跳下車,衝進鎮內的建築群展開巷戰。
幾乎是同時,亞歷山德羅夫斯克鎮北面,迂迴包抄小鎮的突擊部隊也順利抵達,一次衝鋒便掩護裝甲擲彈兵們成功地衝進小鎮。
裝甲擲彈兵們在小鎮內的戰鬥,完全可以用風捲殘雲來形容。
半個小時後,魏特曼上尉的坦克停在鎮東公路的十字路口邊,用望遠鏡窺視東面伏羅希洛夫格勒市的城區。
自己只有兩個不滿員的裝甲擲彈兵連,根本拿不下這麼大的城市,更何況自己的任務是去奪取北面頓涅茨河上的橋樑。
亞歷山德羅夫斯克鎮東面,是通往伏羅希洛夫格勒市,和通往南方的兩條公路的交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