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科幻小說 > 茅山後裔 > 第十二章猶昨症

第十二章猶昨症

    「走!跟我去見個人!」,劉寶昌起身直奔鞋架換上了皮鞋,「你這些個事,他一個人就能給你一勺兒燴了!」

    郊區農村的一個院子裏,張毅城見到了一個長相十分怪異的老人,一張螳螂般細小的臉頰上鑲着一個山楂般鮮紅耀眼的酒糟鼻子,兩隻眼睛像綠豆一樣一眨一眨的,扮麥當勞叔叔簡直就不用化妝。在劉寶昌的介紹下,張毅城得知,此人叫楊慶勝,是個老中醫,楊釗養子楊力挽的養子,是楊力挽在1945年也就是日本投降那年收養的孩子,所以取了這麼個名字。讓張毅城心花怒放的是,此人不但知道楊家的家事,還懂中醫會算命會看風水,眼下馮向京這個事找這個人,絕對就是一站式的解決方案。

    「楊爺爺,他磨刀的時候,無論如何都叫不醒,還用刀砍我,最後還是我用一根牙籤刺他的心陽脈把他弄醒的!」說明來意之後,張毅城把馮向京的症狀以及自己挨砍的事完完整整的向楊慶生敘述了一遍。

    「弄不醒?」聽完張毅城的敘述後,楊慶勝眯縫着小綠豆眼琢磨了半天,「猶昨症!」楊慶勝皺着眉搖了搖頭,「原來真有這種怪病!」。

    「猶昨症?」張毅城一皺眉,「請楊爺爺指教!」

    「小伙子,你知道古尹這個人麼?」楊慶勝眨着小眼瞅了瞅張毅城。

    「耳熟……」張毅城皺着眉頭一通想,「好像是……發明羅盤的?」。


    「還算有點見識……」楊慶勝微微一笑點了點頭……

    按楊慶勝的說法,「猶昨症」是一種古老的病症,最早關於「猶昨症」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

    早在兩周時期,人們對魂魄的投胎、沖身等現象的認知還只是停留在萌芽階段,因為當時還沒有「怨氣」這個概念,人們往往將魂魄作祟、沖身、不能投胎這些現象的原因歸結於死者對墓葬地點與陪葬品的不滿,才會在死後興風作浪。這也直接導致了該時期陪葬、殉葬之風的盛行。

    自先秦伊始,「怨氣」概念誕生,這對於陰陽術數而言無異於一次歷史性的大跨越,據一本名為《卦衍略》的卦書記載,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對「怨氣」進行系統研究,並將研究成果實際應用於各類祭祀與法事的人叫古尹,在古尹看來,「行願之氣,卒不寧焉」,意思就是說對願望的執着,讓人死都不得安寧,「行願之氣」也便成了「怨氣」這個詞最早的起源。

    早在戰國時期,中國人便發明了司南,而古尹則幾乎與此同時發現了磁石對於陰陽變化的微弱反應,並根據這種微弱反應,在司南的基礎之上製成了中國最早的羅盤,名曰「司庚」。

    在「司庚」的幫助下,古尹最先向人們揭示了怨氣與投胎之間的神秘聯繫:即死法、年齡、性別不同的人,死後的怨氣也會不同,太大的怨氣不但令魂魄無法投胎,更容易興風作浪引發禍患,而一旦某個魂魄的怨氣降低到一定程度,則可以順利投胎;這個發現一舉推翻了之前「死者對墓葬或陪葬品不滿意所以才會興風作浪」的說法,同時也對日後祭祀與法事的發展方向產生了積極的指導作用,人們開始把注意力由墓葬與陪葬轉移到祭祀儀式與法事本身,在當時,雖說相對簡單經濟的超度法事尚未發明,但那些奢華龐大的祭祀儀式或法事,同樣能夠憑藉複雜冗長的流程與鋪張奢侈的祭品達到消弱死者怨氣的目的。只不過礙於成本局限,此種不計工本的散怨方式只能是達官貴人的專利,普通老百姓是無論如何也折騰不起的。

    大漢光和二年(公元179年),隨着造紙術的發明與普及,五斗米道本竹治1道官許石遠利用造價低廉的紙發明了一種簡單經濟且行之有效的散怨方式,即傳說中的「草度」(造紙的主要原料為稻草),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紙人、紙物代替真人真物進行祭祀,之後再加以道法化解怨氣,一下子便把祭祀儀式的成本降到了尋常百姓的接受範圍之內,在後世的發展中,紙人紙物開始被符咒、扎偶2等法器所取代,「草度」的成本被進一步降低,而「草度」這一詞彙也逐漸演化成了如今的「超度」。

    在發明「草度」的同時,一種罕見的怪病也引起了許石遠的注意,最典型的病例便數本竹治所在的僰道縣縣尉呂固因為買了一匹馬而染病,只要一到半夜便站在門口鬼哭狼嚎,擾得四鄰不安,且「喚之不醒,阻之無方」。

  



  
大力金剛掌推薦:  風起玄黃  勤王記  
隨機推薦:  秦時明月之魅舞天央  武道大帝  星辰之主  特拉福買家俱樂部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茅山後裔"
360搜"茅山後裔"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