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李治覺得房俊之言很有道理。一筆閣 www。yibi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可是又想,難道滿朝都是自大驕狂的糊塗蛋,就你一個明白人?更別說父皇英明神武,他都不覺得東征高句麗有什麼問題,你還能父皇更厲害?
便斜睨着房俊,輕哼一聲道:「這滿朝文武都是當年跟着父皇曆經戰陣拼殺出來的,即便是文臣亦熟讀兵法、可上陣殺敵,若是當真東征如你所言那般兇險萬分,這些人豈能都視而不見?可以想見,越國公你也不過是危言聳聽、標新立異而已!」
房俊無心爭辯,只是說道:「各自為政、各有謀算,所有人都只在乎一家一族之利益,可有誰將帝國之利益放在首位?這便是陛下堅決壓制門閥,太子殿下矢志承襲之原因。在百廢待興之時,世家門閥之底蘊固然可以將帝國推上更快的發展道路,然而等到國家崛起,世家門閥之自私便會成為束縛帝國前行的韁繩。他們從不在乎帝國,因為在他們眼中,帝國只是他們一手締造出來的,如果有一天帝國利益與他們的家族利益差生衝突,且不可調和,那麼很簡單,就像他們在隋末所作那樣就行了,興一國滅一國,反掌之間耳。」
大唐立國未久,李二陛下更是個馬上皇帝,這大唐江山有一半都是他當年率領秦王府的舊將打下來的,這滿朝文武的確各個熟知兵事,上馬提刀可以安邦,下馬執筆可以定國。
然而人在世間,總會被各種各樣的利益所左右、牽絆,既難以見到本心,更難以保持立場。
這朝野上下的驕縱之氣,他們怎會看不到?
只不過因為各自的利益所牽絆,所以不願說而已。政治鬥爭當中從來都是此消彼長,別人若是不能夠摔跟頭,自己又如何輕鬆的攫取更多的利益?反正別人各個驕狂自大沒關係,只要我自己心裏有數就好,等到別人盡皆遭遇損失,我這邊穩紮穩打,屆時這滔天的功勳必將落在我的頭上,豈不美哉?
可這些人卻從未想過,或者說從未在意過,戰爭一途不僅僅要講究天時地利,最重要的乃是人和。
人心不齊,縱是大軍百萬,亦不過是一盤散沙而已。
更何況遼東冬日酷寒、夏日多雨,唐軍若不能在入冬之前掃蕩高句麗全境,待到冬來降雪氣溫陡降,不知多少人將要受凍而死,此乃天時之不利也;遼東山嶺縱橫、河流密佈,且地廣人稀,道路盡皆簡陋,稍有雨水,大軍人馬踐踏之下很快就會泥濘不堪、寸步難行,且高句麗自知不能與唐軍正面交戰,所以躲在關隘險要之處修建塢堡、山城,據險固守,誓死抵抗,此之謂地利之不利也。
面臨國破家亡,所有高句麗人都誓死守衛國土,上下齊心寧死不退,必然士氣高漲……
天時地利人和,唐軍沒有一樣佔據上方。
所能夠依仗的,無非是超過高句麗數倍的兵力,優秀的單兵素質,以及更加精良的兵械裝備。
所以這必將是一場苦戰。
既然是苦戰,那麼必定要遭受慘痛之損失,到時候各方勢力為了保存實力,都想着苟着看着別人衝上去吃個大虧,自己則在最後關頭攫取勝利之果實……
這場仗豈能不兇險萬分?
李治的面色很是難看。
他自然知道父皇立志於將世家門閥打壓、消滅,進而完成皇權之統一,使得令出中樞、頒行天下。可正是因為他參與了爭儲,所以父皇默許了關隴貴族對他的支持,進而違背了自己的原則,減緩了削弱世家門閥的步伐。
如此,才使得世家門閥紛紛鬆了口氣,既然預見到了各自的前途,所以更要在東征之戰中攫取足夠的利益,以抵抗之後依舊會遭受的削弱打壓。
甚至於,父皇之所以要御駕親征,並非是如坊市之間流傳的那般什麼「好大喜功」,而是父皇知道,在他減緩了打壓世家門閥的同時,這些世家門閥必然要反彈,最顯着的後果便是東征之中各有謀算,不肯同心戮力一鼓蕩平高句麗。
換了別人,如何壓得住這軍中的世家門閥、各方派系?
未有他自己御駕親征,才能確保戰事的順利進行……
這一刻,李治才算是徹徹底底明白父皇對於他的寵愛,達到了何等
第七百四十二章 良言相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