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擲彈筒之所以被日軍說推崇和依賴,就在於它的隱蔽性和準確性。
一個不到3公斤重,長度只有幾十公分的擲彈筒,日軍擲彈筒手隨便找個窪地或是掩體一趴,不到一分鐘就能裝彈射擊,而且還是曲射打擊,發射速度又快,即使匆忙之中不能精確發射,但朝着小樹林裏一陣亂炸,同樣會給埋伏的二分隊帶來不小的傷害。
所以打擊日軍擲彈筒手就變成了一分隊的首要任務。
這也是到目前為止,日軍擲彈筒手還沒有任何一個能夠發射出哪怕一顆榴彈的原因。
在炮擊開始後,周文他們擊斃日軍報務員後,就開始尋找那些沒有背槍,手裏拿着打氣筒一樣的擲彈筒,背上背着鼓鼓囊囊背包的日軍。兄弟們有一個算一個,都是第一時間就瞄準射擊。
他們所在的狙擊陣地並不在小樹林中,而是在更遠處的一個高地上,與樹林裏的火力形成了掎角之勢。
狙擊手和精確射手都披着套頭的白披風,挖掘的陣地前面全都鋪上白布,只要不是來到近前仔細查看,遠遠看去完全與周圍的雪地融為一體,根本無法察覺。
而且包括張曉平在內的所有人都用帶着抑制器的G31半自動步槍,在200米外基本聽不到聲音,何況他們的陣地距離窪子口足足有400米以上。
這就造成了在被火炮打擊下,開始慌亂和急於找到掩體的日軍擲彈筒手不斷被無聲無息的子彈擊倒。
這次周文暫時不管日軍的什麼軍官和軍曹,只是命令所有人都盯着日軍擲彈筒手打。
特別是在日軍集結起部隊向樹林進攻的時候,隊形雖然密集,但是,即使一分隊的精確射手大多裝備的只是2.5倍的瞄準鏡,要找到那些特徵明顯的擲彈筒手也不是什麼難事。
就是因為現在日軍裝備的大正十年擲彈筒射程只有175米,要想能夠及時支援步兵的進攻,就必須緊跟着第一批的衝鋒隊伍,非常容易辨認。
在此情況下,即使是第一次參加戰鬥的武當龍門派弟子也個個都有斬獲,算是開了葷。
而之前狙擊米山下樹失了手的趙曉金,更是已經連續擊斃了4個日軍,要麼是手拿着擲彈筒的,要麼就是背着彈藥包的。
趙曉金都有如此表現,更不要說眼力和射速都要更高一籌的周文。
周文在不慌不忙射擊的同時,心裏還在默默計算着擊斃的日軍數。
趴在他身邊拿着望遠鏡幫他尋找目標的妙花有些奇怪,因為這次周文射擊的目標不僅僅是擲彈筒手,還包括了任何一個進入他視線之內的日軍。
就見周文的槍口不斷地跳動,節奏始終如一,感覺不算快也不算慢,但是每一次射擊都有日軍倒下,就好像是在演戲一般,槍口所指日軍就自動倒地,都不帶空的。
妙花第一次認識周文時就已經被他的槍法所震撼,但那時只是感覺到他打得准,打得穩。即使是在淞滬戰場時也是一樣的感覺,已經見怪不怪了。
但是這一次的感覺就有所不同了,周文的槍法一如既往的准和穩,但是這次卻是帶了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意味,而且是心無旁騖,頭都不帶抬一下專注地射擊。不像以前的戰鬥,他起碼還要環顧一下四周,還要不斷提醒和指揮。
觀察了許久的妙花終於發現了周文和以往有什麼不同,就是感覺他的射擊節奏和以往沒有什麼變化,但是每一槍之間的間隙卻是變得更短了,如果不是妙花這種氣勁鏡高手敏銳的觀察力,加上他經常擔任周文的觀察手,習慣了周文的射擊節奏,所以才被他發現了這種細微的變化。
也就是說,現在周文的射擊比以前更快更急,也許每一槍之間僅僅是快了零點幾秒,但是一個彈匣10發子彈打下來,就比以前快了一兩秒。
不要小看這一兩秒,因為你不是在打靶,而是在戰場上狙擊不斷移動的目標,首先就要你發現目標和鎖定目標的速度要更快,瞄準和射擊的速度也要加快,也就是說,你的射擊頻率比以前更快了。
而妙花雖然在遠程射擊方面有先天的缺陷,但並不意味着他不懂射擊的精髓要領,他知道每一個優秀的射手經過長期訓練和戰鬥,必然就會形成自己獨有的射擊節奏和頻率,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