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四章 祥瑞與殺妻
「劍南道的方使君,來書請問是否奏吉。」
說話的正是管理龍武軍附屬產業和人口的戶曹值日參軍之一元季川。
他也是元結的堂弟,以蔭授保舉入官學,以戶名科優異,受參軍職。
「方允謙要奏什麼吉啊。」
我轉過頭去。
「說是農作司的新稻種,在川東的屯點夏收了近九石。」
他用一種驚嘆的語氣道
「那又怎麼樣。就他會多事」
我露出不以為然的表情。
這個方允謙,還是那麼好大喜功,愛搞這種面子項目啊,在劍南他還是營田使的時候,就曾經把魚塘沼池畜欄果園桑林稻田一體的聯營農莊試點,搞成是太上皇在劍南第四個千秋節的獻禮。說成是自太上幸蜀政輕民和,風調雨順的結果。
農作司投入那麼多人力物力,推廣我從海南「引進」的高產速生作物,又有不錯的水澆地,先進的農藝,完善的水利措施,和集體化勞作和管理,積累了足夠的經驗,才在今春頭一年大規模推廣,也該有所成就。
再說古人的斤兩遠比後世通用標準小,因此這九石也不過後世的七八百斤而已,南方隨便一個農民都種的出來,對此當初第一上報畝產的時候,我還有些不滿意,怎麼才這點水準。
「回大人,劍川雖然號稱水旱無憂的天府之國,但是因肥瘠不均地力不等,這個產量已是不少了。」
元季川頓時漲紅了臉搓着手,但依舊很有耐心的辯解道。
「這還是夏收的一季。」
聽他的解釋才明白,原來不是他們大驚小怪,倒是我的眼光太挑剔了,且嚴重脫離實際了,這個時代的大多數稻穀、粟米脫干後的平均畝產量都在一石半左右,如果是旱地居多的北方,這個產量,還要下調了一些,象號稱財賦勝地魚米之鄉的東南,能夠產出二三石,已經是膏腴之地了。
龍武軍在荊西新開的屯墾點,一年兩收黍子和小蕙稻,或者按照傳統的稻麥輪作,加起來撐死了也不過最多四石,能夠一下翻了數倍,對古人未免有些類似放衛星式的駭人聽聞了,當然,如果是作為地瓜土豆這樣富含水分,並不耐餓的新作物,這麼比例還要翻一翻的,不過這種東西拿水田來種,就未免太浪費了。
「那你就去找薛長史安排一下吧。告訴他把數量酌情減一減」
現在正在劍南八州六鎮,以及南平府的邊軍中推廣的,乃是號稱山地三寶的地瓜土豆芋頭,哪怕最貧瘠的土地澆點水也能長出點東西來的。再加上關中那些軍屯莊中正在種植的,號稱北方旱地三寶的大豆高粱玉米等高產作物,以及在荊西三縣種植的花生、棉籽等油料、經濟作物。
嗯,這可是糧食革命啊,雖然我早就意識到灰有這個結果,但沒想到會這麼快就到來。一下子多出二三倍的產量,也意味着可以供養數倍以上的人口,以及隨之而來爆炸式的人口增長率,起碼是對龍武軍的內部體系來說,我可以預見龍武軍是越來越自給自足的同時,也越來越象藩鎮了。
「再安排說辭,不要太譁眾取寵了。就說蒙聖澤風調雨順。」
雖然我很想把好東西都壟斷在內部秘而不宣,顯然只是個奢望,但能晚一天也是一天,折扣一下發佈出去,逐漸增加產量,也好有個心裏緩衝,不然也太引人注目了。
「是」
他卻沒有走開,又吞吞吐吐的道
「雲陽的莊上出了些變故。」
「什麼變故。」
原來是,自從前些年軍屯莊的建立,由於其作物整齊高產且飽滿碩大,附近老是有人在成熟時偷摘走糧種,還有人以會親訪友為名,偷師學藝等等。
由於贓物數量不多,實在防不勝防,又不好界定,來者都是婦女兒童,真抓到了現行,也無法重處,最多罰些米布。因此,這些年越來越頻繁,甚至發展到成群結隊、明目張胆的程度。
同時,也造成這些年在軍屯莊周邊的農村里,不管養雞養鴨,還是農作物種植也跟風的也厲害,當然他們的散放式的經營,無論是在產量還是品質上都無法與之競爭的。再加上龍武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