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元繼續道:「無獨有偶,北宋蘇東坡在《沉香山子賦》中所謂『既金堅而玉潤,亦鶴骨而龍筋,惟膏液之內足,故把握而兼斤,無一往之發烈,有無窮之氤氳』的描述,也是對沉香品質作出評價,並提出『獨沉水為近正』的觀點。
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香》一文中,則進一步對沉香中的海南沉香,進行如下描述:『大抵海南香,氣皆清淑,如蓮花、梅英、鵝梨、蜜脾之類。焚一銖許,氛翳彌室,翻之,四面悉香。至煤燼氣不焦,此海南香之辨也。』
范成大對沉香特點的詳細描述,則旁證其已經在南宋時期作為單品香的地位。
延至明末,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記載:『角香,俗名牙香,以面有黑爛色黃紋直透者,為黃熟。純白不烘焙者,為生香。此皆常用之物,當覓佳者,但既不用隔火亦須輕置壚中,庶香氣微出不作煙火氣。』
由此可知,香之佳者即使不用隔片焚之,也有『氣微出不作煙火氣』的品質,成為沉香單品的佐證。
明末清初,名士冒襄在紀念董小宛的《影梅庵憶語》一書中記載:『細撥活灰一寸,灰上隔砂,選香蒸之,歷半夜,一香凝然,不焦不竭,鬱勃氤氳,純是糖結。熱香間有梅英半舒,荷鵝梨蜜脾之氣,靜參鼻觀。』
不但描述了沉香單品的美妙和變化,同時還提出此香為糖結,奇楠也。
此外可得知,文中還明確記載了沉香焚香的方式『每慢火隔砂,使不見煙』。
可見,由宋代發展而來的品香風雅生活方式,到了明末這個階段,對沉香作為單品香的鑑賞水平非常成熟。
清代屈大均《東廣新語》煎香一段中,也對作為單品香的沉香提出見解,即『香之美者,宜煎不宜爇,爇者有煙而無氣,煎則反是』。
這不僅是更為成熟地對品香方式的認識,也更為詳細地記錄了品香的方法。
『以生結之囫圇者,浣以新茗,芟其鬆浮,磨其稜角,而置香面於下,底於上,微沾少水,使香質滋潤,火既活而灰復干,乃以玉碟或砂片隔之,使之不易就燥。香質不焦,膠液不流,則香氣生空,若無若有。香一片足以氤氳彌日,是名煎香。』
在這裏,屈大均對香的品質也以五行之法提出了質的要求:『蓋五行木主藏魂,金主藏魄,故氣者香之魂也,木也。質者香之魄也,金也。其質貞者其氣清,金之氣多也。其質脆者其氣濁,木之氣多也。故煎香以取金氣,金氣不熱,則香魄長存。然惟生結囫圇者乃多金氣,黃熟則不及。』
可見,到清代時,沉香作為單品香不但品香方式精細化,而且鑒香方式多樣化、研究方式深入化。沉香之習,已蔚然成風。」
「姐夫,你懂得可真夠多的,難不成一直都在研究沉香?」
柳若寒聽完張天元的話,忍不住問道。
「那倒也不是,只是一次偶然的機會返回富城,在那裏遇到過文人焚香討論文學的事兒,也就是所謂的香席,便也參加了。
從那兒之後,便跟這香結下了不解之緣,特別的感興趣了。」
張天元笑了笑道。
「我聽說沉香分成了很多種啊,有熟結、生結,還有所謂土沉、水沉,這個到底是什麼?」
聶震是公子哥,對這種東西,自然也是略有耳聞的,雖然只是蜻蜓點水,懂那麼一點點而已,但問出話來,倒還是很有水平的。
張天元笑了笑道:「我手裏頭這一塊算是熟結。
沉香樹死了,沉香脫落了或者是被土埋了就是土沉,掉入水中就是水沉,這些都是有可能形成極品沉香的。
至於生結,則是指樹還活着,也有土沉和水沉之分,一般來說,奇楠生結更為珍貴,因為比較稀少。
但熟結的氣味更好,所以我倒是更喜歡熟結。」
「我倒是聽糊塗了。」
聶震撓了撓頭,畢竟他學的東西,只是淺嘗輒止而已,並未真正學得通透,張天元講的這些,倒是難為他了。
「詳細一點說吧,因年代及自然因素,倒伏經風吹雨淋後,剩餘不朽之材,稱為『倒架』。
倒後埋於土中,受微生物菌分解腐朽,剩
第四五一八章 與古人一起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