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鑒字訣,張天元可以清晰看到瓷枕中空,估計留一小孔是為了防止瓷枕在燒造過程中炸裂。
那個鑑定師傑克陳繼續說道:「這個瓷枕的枕面以黃、褐兩色絞胎泥製成菱形圖案,菱形周邊及其他四個面均有紛繁變化的黃、褐絞胎紋理,古樸雅致,耐人尋味。」
「絞胎是什麼?」
很顯然,黑衣公司的代表和尹西家族的教母都需要更確切的判斷。
那個鑑定師搖了搖頭道:「這個概念非常複雜,我說出來你們也不會懂的,還是不要浪費時間了。
這件絞胎瓷枕的估價是一百萬歐元。」
他不說,別人也沒辦法。
不過關於絞胎瓷,張天元倒是知道一點的。
絞胎,又稱作「攪胎」、「絞泥」、「透花」,日本人稱之為「鷓鴣斑」,西方人稱其為「大理石紋」,它是我國唐代制瓷業中開始出現的一個新工藝。
其製造工序是:先使用白、褐或黃、褐兩種色彩的瓷土分別製成泥條,然後像擰麻花一樣相間揉合在一起,之後拉坯成形,於是瓷胎上就形成了像木紋一般的兩色相間紋理,最後在胎體上施一層透明釉,入窯焙燒就製成了一件絞胎瓷器。
絞胎瓷器以其變化多端的紋理、自然天成的神韻,而成為中國陶瓷史上一朵絢爛的奇葩。
從絞胎瓷的工藝風格看,其效仿了同一時期犀皮漆器的風格特點,又具有唐代民間藝術濃郁的鄉土氣息,給人以生機勃勃的藝術生命力。
這種制瓷技藝最為流行的時期主要在晚唐至五代時期,絞胎瓷器的器型不是很多,主要有碗、杯、三足小盤以及這種長方形小枕等。
就這類絞胎瓷枕而言,主要出土地點在洛省、陝州兩省及周邊地區,據專家考證其生產地應是唐代鞏縣窯。
而這件絞胎瓷枕如果張天元沒記錯的話,應該出土於徽省亳縣,即今天的徽省亳縣,這裏與洛州省緊鄰,距離鞏縣窯產地不遠,並且風格與鞏縣窯窯址上發現的絞胎枕瓷片風格妥合,應為唐代鞏縣窯所生產的產品。
另外,有意思的是在出土的絞胎瓷枕中,有些刻有「杜家花枕」、「裴家花枕」等字樣,因而可知這類絞胎枕在當時被稱作「花枕」。
眾所周知,宋代白釉、青白釉瓷枕枕面常有刻花、印花紋樣,宋元磁州窯則生產白地黑花枕,然而唐代瓷枕多為單色無紋飾的黃釉、黑釉瓷枕,因此晚唐出現的絞胎枕,以其有豐富變幻的紋樣而使人耳目一新,稱其為「花枕」想必正是源於此。
而這些花枕又是由不同姓氏的窯戶生產,打上這些字樣有宣傳廣告的作用,這也體現了當時商品經濟與市場意識的初步萌發。
不得不說這件唐代絞胎瓷枕,器型精緻規整,釉面勻淨光亮,褐黃兩色絞胎紋飾富於變幻,紋理猶如行雲流水般的自然流淌,佈滿全器,異常美觀。
更難得的是歷經一千多年,保存如此完好,實為唐代絞胎瓷中稀見的精品。
這的確是真貨,但張天元對那專家傑克陳的估價卻不怎麼同意。
像這樣的東西,即便是在中國的博物館之中都是極為罕見的。
它的價值,應該更高一些。
五百萬歐元差不多。
當然,作為一名普通的倉庫保安,他是沒有資格去鑑定這東西的,於是只能站在那裏等着。
「哈哈哈,區區一百萬歐元的東西,皮耶羅你也拿得出手,看看我的東西吧。」
尹西一邊嘲笑皮耶羅,一邊將讓自己的屬下把東西放到了桌上。
枱燈?
眾人都好奇地看着桌上的東西。
皮耶羅皺了皺眉道:「尹西,你拿枱燈幹什麼,難道以為這枱燈比我的中國瓷器更值錢?」
不過他沒有敢說太多的話,主要是擔心自己因為不認識東西說錯了話會被嘲笑的。
張天元則仔細看着那桌上的三盞枱燈,不由感慨,這尹西拿出來的東西,也是價值不菲啊。
那第一盞枱燈,下面的燈座很大,像個花瓶,整個燈身看起來都是暗綠色的。
約翰一邊輕輕用白色的手套進行擦拭,一邊進行着鑑定。
仔細的擦拭一番之後,就會發現這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