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另外一塊硯台呢,又有什麼特殊之處?」
牟瑩問道。
「這另外一塊硯台,其實也是國禮,只不過是另外一位大人送給腳盆首相福田康夫的。
上面雕刻的是中國圖騰,所以也叫《中華圖騰硯》。」
張天元解釋道。
「沒想到兩件都是國禮,端硯雖然厲害,不過這製作端硯的匠人,怕也是非常有名吧?」
柳夢尋問道。
張天元點了點頭道:「那是當然。
這個人叫李鏗!
1978年,鄧大人赴腳盆訪問進行『破冰之旅」前夕,外交部派員專程趕到中國硯都——廣省肇城市,委託端溪名硯廠趕製8方端硯精品。
李鏗當時還是個小伙子,他知道,羅丹的雕塑《情人的手》,是他對情人的愛在石頭上的溫情流淌;
凡高的《向日葵》是他渴求陽光的靈感再現。
冰冷的硯石里,有燃燒的生命。
端硯,作為國禮,不能只雕花鳥蟲魚、雲龍雨鳳,要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創新。
經過一番冥思苦想,周大人當年東渡扶桑的詩句『大江歌罷棹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在其腦海里浮現。
李鏗在硯池的上部雕以龍的紋飾,象徵中國。在龍紋下刻一輪旭日,喻為腳盆;下面相連的海浪,象徵着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周大人的詩句巧妙地融於硯中。
富士山下,櫻花盛開。
腳盆首相官邸,張燈結綵。
鄧大人將那方《周大人詩詞硯》隆重地送給了腳盆首相福田糾夫。
從此,腳盆掀起了端硯熱。
2008年,胡大人赴腳盆進行國事訪問,被國際稱為『暖冬之旅』。
製作國禮端硯的任務又落在李鏗身上。
李鏗經過數日的思索,創作出了《中華圖騰硯》,硯體為鼓形,喻為『鼓舞』,
上雕中華圖騰的傳統紋飾。
胡大人將《中華圖騰硯》送給腳盆首相福田康夫,福田康夫愛不釋手,讚不絕口。
時隔三十年,腳盆兩任父子首相,得到不同年代中國最高領導人贈送的國禮端硯,均出自李鏗之手。
小小端硯,承載着歷史的重託,成了聯結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
「好厲害的人,端硯固然讓人喜愛,不過這大師的雕刻,更讓人神往。」
柳夢尋感慨道。
張天元笑道:「李鏗蓬蓽出身,自古雄才多磨難啊。
他的人生之路是坎坷的。
他的父親李毓英曾在國黨中央軍校讀過書,1938年在廣省韶關抗日大戰中,少尉軍銜的他衝鋒陷陣,浴血奮戰。
不久,李毓英轉到肇城中學任軍訓和體育教師,嶺南美術大師李雄才在該校教美術。
1957年,因『歷史污點』,李毓英身陷囹圄。
父親的遭遇,使李鏗幼小心靈慘遭戕傷。畫畫,成了他唯一逃避現實與煩惱的伊甸園。
不久,其弟妹相繼出生,多病的母親靠做點針線活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
身為長子的李鏗正在讀初中,目睹孱弱的母親拖着沉重的家庭之舟蹣跚而行,弟妹餓得哇哇啼哭,他只能含淚棄學打工,幫着養家餬口。
李鏗曾說過:『那年我才16歲,去硯坑時,書包里裝滿了書。』
麻子硯坑位於肇城外30里,坑洞狹長彎曲,幽暗潮濕。
採石工們躬腰鑿石,揮汗如雨。
小李鏗精瘦的身子骨,拉着上百斤重的硯石,匍匐前行往洞外拖……
冷月如鈎,爛柯山被黑夜吞噬。
師傅們如雷鼾聲和羚羊峽輪船汽笛的悲鳴,不絕於耳。
李鏗每晚都加班,替師傅們磨利幾十把鋼鑿,以備次日使用。
忙完回到工棚里,一燈如豆,展卷苦讀,天文地理、歷史人文、工藝美術……他都如饑似渴地學習。
炎夏酷暑,山蚊叮咬;數九寒天,北風襲骨。
周大人少年時的述志詩,成了他在逆境奮進的勵志名言。
也是他十多年後第一次創作國
第四四二零章 一代硯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