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位於宣武區東部正陽門外。原有漢白玉石橋一座,三梁四欄。橋下為由西向東的小河龍鬚溝。因明清兩代皇帝祭天壇時必經之路而命名天橋。其範圍包括正陽門大街,經東西珠市口而南,迄天壇壇門之西北,永定門之北地區。後來逐漸形成另有「京味」特色的天橋市場。
在清朝滅亡以後,隨着城市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擴大,老天橋逐漸成為三教九流聚合之地,五行八作樣樣俱全。
在民國初年,真正形成為繁榮的平民市場,被視為老帝都平民社會的典型區域。正如著名學者齊如山在《天橋一覽序》中所述:「天橋者,因北平下級民眾會合憩息之所也。入其中,而北平之社會風俗,一斑可見。」
天橋因市場的興起而繁榮發展,而這一市場,又是面向平民大眾,集文化娛樂和商業服務為一體,文商結合,互為促進。它的興起不僅是一個經濟現象,也是一個文化現象。
天橋在它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天橋平民文化,因其生根於平民百姓之中故雖歷經滄桑,卻能持久不衰。
解放前,許多江湖藝人在天橋「撂地」。所謂「撂地」就是在地上畫個白圈兒,作為演出場子,行話「畫鍋」。
鍋是做飯用的,畫了鍋,有了個場子,藝人就有碗飯吃了。天橋市場的雜耍表演是一大特色,不但項目繁多,而且技藝高超。這裏介紹的。僅是其中數種。
要知道當時在老天橋學藝、賣藝、傳藝和生活的民間藝人,多達五、六百人。分為雜耍藝人和說唱藝人兩大類,雜耍包括雜技、武術等項目。說唱包括戲劇、曲藝等項目。
但凡看過那個時代電視劇或者電影的,想必不會對帝都天橋陌生吧。
拉弓、舉刀、抖空竹、舞叉、爬杆、耍中幡、車技、硬氣功等等都有,這些在片子裏都經常能看到的。
張天元記得有一本書裏頭介紹了一個叫馬元凱的人,特別厲害。
馬元凱表演「崩鐵鏈」、「捋鐵條」、「咬鐵條」等。崩鐵鏈,就是用鐵鏈將演員上身緊緊捆住,然後運氣將鐵鏈崩斷。捋鐵條,就是將手指粗細的一根鐵條弄彎,放在火上燒紅,然後用手將它捋直。咬鐵條。就是把一根筷子粗細的鐵條燒紅,然後把一頭放在嘴裏一段一段地把它咬斷。
還有一個叫張文治的,表演的氣功主要是馬車或汽車過人,他仰臥地上,身上鋪一塊大板。他用兩肘着地,兩手向上撐住木板,然後運氣發功,這時車從上面軋過去。
當時看到這些,張天元可是嚇得不輕啊。畢竟那時候還小,不太能理解這些雜技,他只記得自己小時候腳面讓拉滿了水的架子車壓過一回,那滋味。簡直酸爽,後來儘管沒事兒了,可是卻也成了他童年的陰影。
有時候看雜技。真得是看的人比演得人還要緊張。
什麼?你說你對八大胡同更熟悉?小孩子還是不要對那個熟悉啊,那地方可不是什麼好地方啊。
《清稗類鈔》言之甚詳:「伶人所居曰下處。懸牌於門曰某某堂,並懸一燈。客入其門。門房之仆起而侍立,有所問,垂手低聲,厥狀至謹。」
至於在房間裏幹什麼,咱就不說太清楚了吧,畢竟是不能描述的話。
有些人說我就不知道八大胡同啊。
那你總該知道風月場吧?
也不知道?
那煙花柳巷總該知曉吧?
還不知道?
真是無語了,那總該知道妓院吧。
帝都的胡同多如牛毛,獨獨八大胡同聞名中外,尤其是在清朝的時候,更是有很多官員常來此地。
其實,老帝都人所說的「八大胡同」,並不專指這八條街巷,而是泛指前門外大柵欄一帶,因為在這八條街巷之外的胡同里,還分佈着近百家大小妓院。
只不過當年,這八條胡同的妓院多是一等二等,妓女的「檔次」也比較高,所以才如此知名。
好了,關於八大胡同的話題,暫且說在這裏,不然就要犯錯誤了。
……
或許是快過年的緣故,雖然說潘家園了的人還是很多,可比起往常,依然是少了很多,大概那些平日裏喜歡來這裏淘點舊貨什麼的回去裝扮家園的打工者都返鄉過年去了吧。
第八二六章 再逛潘家園